久久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立鼎1894》

久久看书网(99kshu.com)

首页 >> 立鼎1894 () >> 第四五二章 大清末日(三)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kshu.com/10153/

第四五二章 大清末日(三)(1/3)

杨浩没想过这么早摧毁清政府,他原想着再让他们苟延残喘两三年功夫,暂时维持中国政治版图的完整,拖到江北革命区完全消化完毕之后,再一举荡平。

但计划总比不上变化快,在列强的蓄意破坏之下,觉得大势已去的清廷果断破罐子破摔,不留后路的直接掀桌子。已经造成的巨大破坏不可能不收拾,杨浩只能立即跟上,努力减小损失,不给敌人任何反扑的机会。

决定下达,行动速度比任何外人想象的都要快!

仅仅24小时之后,从山西汾州方向出发的第一支部队一个团的兵力,骑着载重自行车奔行两百公里,首先赶到绥德。

他们每个士兵都只携带了枪支和标准弹药,其余的连背囊都没拿,把自行车后面装了整整一百公斤的军用物资,以营为单位迅速往各个方向的州县村镇奔走救援。

按照编制细分下去,平摊到每个乡镇可能只有一个排的数量,即便加上几辆拖拉机、三轮车,勉强只能支持五六吨的数量。面对动辄以万计的灾民,无异于杯水车薪。

然而他们的到来,如同久旱逢甘霖,让陷入绝望中的灾民登时有了指望。虽然在每个镇子中支起来的大锅,只能勉强供给一个人一碗粥、一杯水的饭食,却足以让紧张到极点的气氛陡然有了缓冲。

这时候,早早潜伏在当地的革命军先行人员站出来,凭着长期积累的号召力和个人信用,广泛宣传杨浩的讲话,大力安抚民众,让他们的情绪保持稳定。

好在现在是五月天气,晚上还冻不死人,清军也没有把众人身上的衣服扒光,再加上部队尽可能匀出他们的帐篷,给老弱病残优先保障,勉强能让他们支撑下来。

紧随其后的。便是山西商团紧急动员起来的民间救援队伍。

自从两年前清廷西狩,山西商团为首的缙绅地主们下定决心,投靠革命政府。在以宋云生和乔家等大户的引导之下,他们以极快的速度主动完成自上而下的革命动员。

商人的脑袋无疑是最灵活的。他们能够敏锐抓住改朝换代的机会。两百五十年前,山西商人能帮着建奴造反成功,从而有了八大皇商的崛起。如今再次鼎革,他们当机立断的投靠政府,在初期宽松阶段。抢先完成金融和商业的转型。

山西本来土地缺乏,走的是商业流通发家的路线。后来发展轻工业,将来自沿海的洋货送往草原以及西北的同时,也将西北和草原的皮毛原料加工之后,输送往沿海。

如此以来,他们建立了第一批轻工业。

之后紧跟革命进程,将积累的巨量资金一则投入到正规银行之中,一则投向基础工业、基础工程当中。

山西有丰富的煤炭和矿产资源,但想要大规模开发,必须先解决交通问题。否则连大型设备都运不进来。

以宋氏为首的晋商财团,一口气承包了山西省内多达两千公里的干支线铁路的建设。凭着从21世纪弄来的路线图和地质资料,短短几个月内完成勘探划定,随即全力投入基建!

一年多下来,以太原、大同双核心为主干线的铁路完成基建,并完成从石家庄-太原、张家口-大同两条支线的铁轨铺设。预计再有一年半到两年时间,即可完成全部的建设。

届时,山西省内将拥有沟通周围四省的完整主干线,将发端于京城的铁路经过大同转接直到包头;太原支线出永宁州到绥德;南下可越过黄河连同河南。

四通八达的铁路,并行修建的公路。将为山西丰富的矿产寻找到足够的出口。大量的重工业设备可以运输进来,建立起影响西北的重工业中心。晋商财团们不但能够吃到长期的铁路红利,更能顺势把手伸展到重工业之中,打造百年基业。

这等赚钱的大好事他们得到了。同样必须负担起应有的责任。照章纳税听从国家调动,所有投资项目必须接受政府掌控,都是应有之意。在改朝换代的大变革之下,能够保全家业平稳过渡,他们感恩戴德都来不及,哪里还敢提更多的要求?

相反。各家儿想着法的努力表现自己的仁善大方。陕西突然爆发的人为灾难,直接触动了晋商的敏感神经,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向新政府卖好的机会。同时,更是难得的把资本向外省输出,在周遭地区建立口碑、抢占市场的机遇!

于是,在军队动员的同时,宋云生等人简短的商讨之后,把他们的人脉力量调动起来。抽调太原周遭修建铁路的工人和车辆,把积攒下来的巨量物资装上,紧跟在部队后面争分夺秒的赶到灾区!

先头部队刚刚发完了补给,士兵们自己都勉强维持半饱,晋商的民间救援队隔着一天纷纷抵达。宋云生这些大老板分头形同,每个人都带着数十上百号的掌柜经理,各自指挥一支数百人的运输服务队,有条不紊的展开救助。

他们不只是提供足够的粮食帐篷饮用水等物资,另外还有民间医疗和建筑队紧跟着到来。一边为灾民提供生命保障,一边抓紧抢修民房,清理水井,尽快的恢复基础民生设施。

陕北的灾民们被这近乎从天而降的救援力量给惊呆了!

由于交通闭塞,清廷的封锁,当地民众对革命政府的了解非常有限。本土守旧势力比沿海省份更加的顽固不化,他们对大清国可谓忠心耿耿,并不以为革命军会在很短时间内打过来。

之后两年受到清廷无底线的折腾搜刮,终于让他们

状态提示: 第四五二章 大清末日(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