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六二章 分裂日本(2/3)
受敌的窘境。倘若英国俄国再袖手旁观,指不定就要一蹶不振。中国如此强横,列强居然忌惮成那样,心存希望的日本上层对此非常的失望。悲观的人们甚至觉得,弄不好他们之前付出的一切牺牲都将白费,列强出卖日本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再不想办法自救的话,下场可能会很惨!
九州岛上忽然蹦出来的那股势力,发出的宣言,恰好在这个敏感时间段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不只是整个九州的日本国民深受影响,便是本州四国的国民,也都砰然心动了!
说到底,没有在甲午战胜中国,没有之后战胜俄国,日本人的底气并没有那么足。明治以来虽说取得了一定成就,然而国家没有实现工业化,连一座钢铁厂都没建起来,制造业只能说有点起步,远远谈不上成就。
反观大洋彼岸的中国,忽然间就冒出来制造巨大战列舰的工业实力,忽然就有了卖遍全世界的无数优质工业品。日本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这种奇迹,他们缜密的分析,认为是之前长达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其实已经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之所以在1894年前表现出那样的疲弱,关键是大清帝国的上层脑袋发昏,清流读书人们不懂得工业和军事建设的关系,不明白工业化是推动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他们自废武功,把基础很好的工业底子放在那里生锈,又对李鸿章、张之洞这些洋务先锋多方掣肘。由此才造成了明明有超过日本十倍的国力和人才,却没能迅速强大的恶果。
总起来说,这就是体制问题啊!
而同样的一套东西,到了杨浩这位有着海外背景的领袖人物手里,立即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日本情报探索所知,大清国建立的一应工业设施,全都发挥出之前数倍的生产力。
别的不提,就说一个汉阳铁厂吧,张之洞花了四五百万两银子,用了五六年时间,磕磕绊绊的炼不出几吨优质钢铁。杨浩派出技术支援(当然也有设备支援)之后短短一年,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一座最大产能二十万吨的大型钢厂!
二十万吨啊!想想那数字,都让日本人感到无比的羡慕嫉妒恨!如果有那么一座钢厂,大日本帝国自己都能解决造船造极其的钢铁原材料,这得剩下多少银子?
以此类推,中国工业化蒸蒸日上也就有了解释。而确凿无疑的是,之前中国培养的所有工业相关人才,全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才能发挥。原本被胡乱安排的留学生,如今一个个都担纲了重要项目的领头羊职位。最有名的詹天佑,将要执掌数万公里铁路的修建;水平最高的船舶设计师焦海,据说正是当今最先进之巡洋舰的总师。即便是完全没有留学背景的徐建寅,现在也是中国重工业领域的大宗师、先驱人物。
中华地大物博,英才辈出。只要有一位英明睿智的领袖出现,立刻就能重振千古雄风,雄踞世界之巅峰!
这样一个同文同种、一衣带水(日本人这么觉得)的强大邻邦,用事实证明了他们完全可以改变政体,革新思想,来取得空前的成就。那么,日本是不是可以在一次虚心学习,然后取长补短,不用学欧洲人,也能成为先进之国呢?
九州岛上的新派系,就是这么宣传的!他们更加热切的宣称,大中华帝国再一次崛起,已经将福泽绵延到了朝鲜、吕宋和勃泥,下一步必然要囊括中南半岛的传统势力范围。再看其优先向西伸展的大铁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大中华帝国一定能重现汉唐之威风,将影响力散播到西亚乃至欧洲!
日本国小民穷,资源匮乏,没有支撑民族跨入文明的原动力。西方人只会把大和民族当成棋子来摆布,他们绝不会真正提供进步的一系列必须思想、技术、市场和资金。与其这样无休止的陷入与中国的苦战,还不如就此俯首,暂时成为中国的宗藩。
后边的话不用说出来,大家都懂得。自古以来,日本每次都是妄自尊大,信心膨胀的去挑战中华帝国的威严,结果挨一顿揍之后老实一阵,同时放低身段的前来学习。等他们积累的差不多了,再次露出獠牙利齿的逆袭。
既然之前千多年都是那么过来的,现在再来一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相信这一套理论的人还真不少!在九州融合派兴起短短数日后,原先不断袭扰关门海峡中朝联军的日本武装明显减少,只剩下零星的冲突,那也多半是朝鲜志愿军引起的。之前造成了十几万人伤亡的下关战场,大规模进攻也暂时停止。精疲力尽的陆军,都把眼睛盯着东京这边,观望消息。
寺内正毅的疯狂与其说是真正忧心国事,不如看做是虚张声势,扯一张遮羞布来给自己当幌子。万一日后下边人都通过了屈从于中华的提议,他对顽固派也有了交代---俺毕竟为此抗争过不是么?奈何对方势力太大,无奈和也。
要不怎么说“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呢?日本政坛上层都是这么一堆聪明玩意儿,大家首先要保证自己藩伐的利益,其次才是国家和大和民族,其次才是皇室......诶?天皇陛下的地位什么时候变那么低了?
能混到上层的都是聪明人,哪里还看不明白这一场秀的真相?寺内正毅真想砍人,估计也没有谁会跳出来真的为明石元二郎挡刀---这就是一场彼此配合的好戏,然而要演好了可真心不容易啊!
桂太郎看看他发泄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