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9章 开工(1/2)
小伟问:“不能出啥事吧?”
张军摇了摇头说:“没事,无凭无据的。你出去跟别人说我有二百万谁信哪?”
小伟说:“没事就行。他买这个干什么呀?这么多,真是打首饰啊?”
张军说:“不是,晋西人有这个传统,就像他们喜欢把现金堆家里似的,钱多了就到处买黄金珠宝,这个好收啊,不怕潮不怕烂的。
以前记着看过一本什么书,说日本人占晋西的时候,从老曹家往外拉金银,几十挂大车拉了二十来天。那地方人历史上就有钱,能攒能算计,晋帮多有名啊,中国历史上最早私人开银行的地方,那会儿叫票号。”
晋商小伟知道,这个曹家小伟也听说过,据说是中国最早把分店开到国外的商人,曹家大院现在还存在呢。那就是一个中国商人的传说,是明末东北地区最牛的商人,没有之一。1664年随着清兵入关,曹家的生意铺向全国。
鼎盛时期,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分店有六百四十多间,资产一千二百万两白银,雇员有近四万人,当时有“凡是有麻雀飞过的地方都有曹家的商号”的说法。
他家跨出国门,近到日本东京、朝鲜平壤、俄国的伊尔库茨克,恰克图、蒙古乌兰巴托,远到德国的柏林、法国的巴黎、印度的新德里,最远还跨英吉利海峡到达伦敦。横跨欧亚两个大陆,纵横几万里,不仅仅在晋西人的经商史上,就是中国人的经商史上都创下了不朽的辉煌。
而且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其繁荣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曹家的生意主要有两样:磨豆腐,酿酒。牛到什么程度?慈喜西逃都是管人家借的钱,还不是空口白牙借,用宝贝质押的。在上世纪的前几百年,曹家所在的太谷县被西方人称为是整个亚洲的金融中心之一。
最后曹家的辉煌被日本人终结了。日本人走后又被土改,被批斗关押,被劳教,现在曹家的后人还住在那个曾经闪耀世界的村子里,自家的祖堂大宅成了博物馆供全世的人花钱参观,他们却过着贫穷困苦缺衣少药的生活,只能无奈的呼喊,希望流于海外的宗族能回来看一眼。
“再繁荣兴盛也有败落的时候啊,人总得给自己找条后路。”小伟感叹了一句。
张军说:“时代不同了,那个乱世里再有钱也没用,现在要是有老曹家当时的那种商业局面和势力,那你到哪都是国王一样的待遇,只要不生出一堆败家仔来就肯定可以昌盛下去。”
回到营管所院里,张军问:“你这钱怎么弄?”
小伟说:“要不你帮我换成支票得了,这么带着心里有点没底呀。”
张军说:“数出五十万来给小刚和卫兵拿去,还省得划账了。”
小伟说:“哥,这是我自己的钱,那是公司的钱。”
嫂子说:“对,别听你哥的,不能混着来,说不清楚就完了。”
小伟说:“帮我换支票吧,二百四十万,留三万给你们零花的。”
张军笑着说:“还行,多少还摊着点,三万就三万吧,我也不嫌少。”嫂子捶了张军一拳。
哥俩抬着钱上楼到财务换成支票,一件大事终于了结了。从此再不存在一线痕迹。
第三天一早吃了饭,一群人来到工地这边。
经过一天两夜的准备,机器设备已经进场,人员也基本上到位了。说实话设备也不是标准的高层设备,张建说已经去采购了,在主体大架十层之前设备肯定到位,大家也就只好同意了,先干着吧。已经上秋了,再拖下去今年就什么也弄不出来了。
地基原来拆除以后已经挖了两个大坑,这会儿需要重新画线打标尺定位,然后在两个大坑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挖掘。深度宽度都不够用。好在这边地质层情况要比万柳那边好,沉降系数极低,对地基的要求也就没有那么苛刻。
二十几亩地拆空了以后裸眼看上去并不算太大,也就是一百二十多米见方,但真挖起来就感觉到大了,四台挖掘机同时开动,轰轰隆隆的干了起来,接近三十万方的土方量不算是小数目了,一般来说得需要挖近一个月时间,好在原来已经挖好了一部分,只是深度差一点,节省了大量时间。
米志奇和王洪刚进入了工作状态,和张建,张建方的工程师,嫂子这边招聘的管理人员一起开始就工程展开会谈,制定工序工艺标准以及工期进度,小伟就没什么事了。
拉着张军和嫂子照了点相片,这是应付爹妈的,然后开车跑去商场买特产,顺便和商场谈了一下大宗采购的事情,也就是批发。这些东西回到辽东肯定是相当有市场的。
经营这些土特产是一早就定下来的事情,只是一直没达到条件,现在可以张罗了。小伟打算把蒙古特产,县城的山野菜打造成品牌在自家的店里卖。也就是开辟一个特产柜台的事情。
副食商场和百货商场都没有批发的业务,这个年代的国营商场就是这么硬气,我不卖。副食商场的经理给小伟提供了几个单位的电话,厂家电话,叫小伟自己去联系。
那会儿的国营商场工作上真的是过于死板了,经营现念不灵活,经营体制也不灵活,这也就难免在几年以后被市场淘汰掉了。
说实话小伟也挺意外的,他实在是搞不明白这经理是怎么想的,挣点钱批发不干,因为没有这项业务,直接把厂家单位电话一给,整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