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南宫家覆灭,南宫清的下场(求首订(1/6)
九月末,秋闱结束。
放榜的日子在十月中旬。这段时间里,由礼部和多位考官共同阅卷,最后由南宫易和礼部吏部的另外四名官员,择优选出其中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由皇帝来决定三甲的排名,以及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
这半个月时间对于礼部吏部两部来说,是最为繁忙的。好不容易全部阅卷完毕,定下了三十六个殿试人选的这一日,礼部官衙却是鸡飞狗跳。
“七殿下,请您把试卷还给微臣啊!那是殿试考生的试卷,要加封入库的!……”
腆着个大肚子的礼部侍郎带着一群官吏,声嘶力竭地在走廊上追着,追得上气不接下气。上面的屋顶上,一身火红衣裳的少年翘着个二郎腿悠哉悠哉地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张秋闱考生的试卷,身边还乱七八糟地摊着一大叠。
谢渊渟展开试卷,装模作样拖腔拖调地在那里念:“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
礼部侍郎简直要抓狂,汗流浃背地弯着腰,气喘吁吁哄着谢渊渟:“七殿下,您先下来好不好,微臣再给您其他的纸张玩儿,科考考生的试卷不能随便乱动的……”
“不好。”谢渊渟连看都没看他一眼,随手把手里那张试卷一扔,又拿起另外一张看了起来:“父王说我要多读文章,所以我要把这些读完。”
礼部侍郎满脸黑线:“可是,您手里那张试卷是竖着拿的……”
谢渊渟哦了一声,把试卷横过来看看,然后又竖了回去。
“竖着拿也能读啊,周、可、复、全、可、轻……等等,刚才这张好像也是这么念的。”
他拿起之前的那张试卷,也竖过来:“州、可、付,泉、可、清……还有这张,这张也是,都是一模一样的读法……哎,我说,科考原来这么好玩啊?”
底下的礼部侍郎变了脸色。
……
御书房。
一叠本来应该加封入库的试卷,被盛怒的建兴帝一手从御案上哗啦啦扫了下去,满地飘散得到处都是。
随身伺候建兴帝的苗公公连忙上来:“皇上息怒,保重龙体。”
站在对面的礼部侍郎被吓得赶紧跪下去,伏在地上,大气都不敢出。
也怪不得建兴帝如此震怒。这次秋闱被选入殿试的三十六个考生里,竟然有十二个人的试卷都出现了问题。
考生的试卷都要进行统一的糊名,也就是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密封起来,阅卷的考官无法看见,以此防止考官徇私舞弊。
但卷面却是可以看见的。因为大元当朝对文人的书法十分重视,考官评判一份答卷的成绩高低,书法水平也占有不小的比例,所以必须要能看到考生的真实字迹。
这十二个考生的答卷,以正常的阅读顺序看没有问题,但如果看每一行开头第一个字的话,每份答卷里面都有六个字是读音一样的。也就是说,这十二份答卷,都有一个六字的藏头句。
礼部那边再查阅了这次秋闱其他未入选殿试的考生的答卷,没有一份是带有藏头句的。
谁也不会认为这是巧合。这十二份答卷里的藏头句,显然是考生在卷面上留下的一个记号,考官一旦看到这种答卷,就将其选入殿试。
虽然殿试还要分出三甲名次,但进入殿试的这三十六人,基本上都已经能获得官职,只是官职高低的区别而已。这也就意味着,只要进了殿试,就算是进了官场的大门,不愁没有机会往上爬。
大元历代以来重视科举,最不能容忍舞弊行为,为此制定了严厉的律法。无论是考生还是考官,一旦舞弊,最轻的也是三年大牢坐起。殿试舞弊更是重罪,因为殿试是由皇帝主持,在这一关上面做手脚,就等同于欺君之罪。
而且这次的三十六人里面,靠着舞弊进来的就有十二人,占三分之一的数量。这已经是科举历史上很大规模的舞弊了。
最最要命的,是试卷上藏头的那六个字。
舟可覆,权可倾。
君权常常被比喻成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虽然确实是一句忠言,但只怕没有几个君王喜欢听。
这六个带着明显逆反意味的字,被藏在一国选拔官员的科考答卷上,其心可诛。
建兴帝气得脸色铁青:“把秋闱的所有考官全部抓起来,三司会审,严加拷问,一定要查出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反贼!”
秋闱后参与阅卷的考官,总共有十九人,当天就全部进了刑部大牢。
但说是有十九人,其实这里面的大部分阅卷官,都只是负责繁重琐碎的工作,比如答卷的整理和初步挑选,剔除掉明显不合格的试卷。而从中挑出那三十六份答卷进入殿试,这个最关键的权力,还是在南宫易和礼部吏部的四位官员身上。
几个人自然是全都大喊冤枉。每一份答卷都经过五个人的审阅,然后以投票来决定进入殿试的资格,所以没有一个人能独自做决定。
那十二份带标记的答卷,文章做得都相当不错,颇有真才实学,有几篇甚至可以说是满纸珠玑。就连建兴帝自己一一看过之后,都不得不承认,即便这些答卷没有带标记,主考官们只凭文章水平把它们选入殿试,也是很正常的。
等到那十二个考生也进了刑部大牢,被审问过之后,众人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他们在秋闱之前半个月,全都拿到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