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要建第一家缫丝厂(1/2)
然后,从这些工人中挑选二三十名技术水平较高或有管理经验的工匠,按这时代的习俗来说叫大匠,成立类似学院董事会的顾问团,协助管理。
接着,就在吴淞江北岸建立两个造船厂,一为西式造船厂,一为中式造船厂,两边的技术和设备都不通用,这样分开来会更便于管理。
最后,便是建造厂房,然后将带过来的机器设备都安装好。
本来,赵大贵在收购澳门造船厂的时候,将造船厂里的西方工程师也都一起雇佣的,如果有他们帮忙就能轻省不少的,可惜赵大贵寄予厚望的这些工程师都没到上海来。
本来跟这些人在澳门说得好好的,等到赵大贵坐船到雷州又回上海,才现这些西方工程师一个都没来,据说是被香港的几家英国人造船厂联手雇佣,还愿意支付违约金什么的。
如果只是一两个人也罢了,十几个工程师都不过来,中间必然有缘故,赵大贵心里冷笑,但也无法可想,只能重用中国工人中的高手了。
还好,这时代没有跳槽一说,一个人选择行业都要干好几十年的,这些中国工人虽然教育水平不怎么样,绝大部分还不识字,但都是在造船厂里浸淫数十年的,就是没有西方工程师,按照机器设备之类的工作都能做好。
不过,两家造船厂建好后也没什么活做,赵大贵刚进入造船行业,也就能接一些远洋商船和中国船只的维修活,除此之外没人跟他订制船舶,也没人相信一家刚成立的造船厂能建造出什么好船。
至于那些铁匠、铜匠、银匠、火药匠人,更是无事可做了。
说实话,赵大贵招募的工人和学者都太多了,其实最多招募五十名学者和五十名工人,在短期内也都足够敷用,管理起来还容易许多,赵大贵之前只是因为资源难得,才把见到的所有人才全部招募进来,如今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赵大贵想了想,留下数十名最优秀的工人在船厂工作外,对其他没事可做的工人宣布进行纪律培训,暂时不需要工作---反正他现在有钱,不在乎养这些工人几个月。
赵大贵对纪律培训很重视,为此请巴富尔帮忙,调来三名尉官和二十名士官,给自己的手下进行培训,至于怎么整编这些乌合之众,短时间内增强其组织性和纪律性,大英帝国军队在全球各个殖民地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并不需要赵大贵本人要在旁提点。
当然,为了避免宫慕久跟自己拼命,赵大贵要求所有英国军官都要穿着便服,对外也要号称是专门帮大户人家培训家丁和职工的管家类型人物,而且这样的纪律培训也不涉及开枪和开炮等武器操作。
这项培训跟现代世界某国大学生上学后进行的军训很接近,武器操作以外的正步走、左右转、队列训练等一个不落,而且只是不学武器操作而已,但工兵培训还是可以做的,天天在地上挖堑壕,还要摸爬滚打。
参加军训的,并不只是工人,大贵商行最近比以前闲了不少,很多掌柜伙计们都被弄到城外的租界地区接受军训,就是赵小虎等五十多名学生也被拉来军训,反正他们的老师也在忙于学习基础知识,没空教他们。
大贵商行的掌柜伙计们并不喜欢这种野地上摸爬滚打的生活,怨声载道,都让赵大贵强势压制住了;一部分学生也有怨言,但大部分只是十几岁的少年,觉得这很好玩,也不辛苦,也就无所谓了。
赵大贵本来希望东方学院的那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们也接受一下军训,但这些人毕竟都是读书人,赵大贵不能一味强迫,便跟他们宣布学校老师可以自愿参加纪律培训,不愿意也绝不勉强。
这些学者们果然对军训丝毫不感兴趣,也就是在澳门结识的杨威利等不到十名年轻学者出于好奇,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其他人包括李心兰、王韬和谢尔敦等,均无丝毫兴趣。
前后忙活了近一个月后,赵大贵才清闲下来,手下所有人学习的学习,军训的军训,大部分工作也都安排出去,赵大贵本人只需要负责一些重要的决策性事务就行。
也就在这种情况下,赵大贵才认真考虑如何赚钱,如何展了。
赵大贵拿着东方学院学者和手下工人们的人事档案认真斟酌了一下,便召集二十名学者和二十名工人,组建一个项目组,决定从零开始打造赚钱机器。
“我们目前的经济状况并不好,人员大幅增加,但收入却没增加多少,要这样下去,一年之内手上的资金就要枯竭,不管学院还是工厂,都要开不下去的。”赵大贵找一个硕大的房间,把所有人都聚集起来,才开始哭穷。
按照赵大贵的品味,这房间里有一个长长的桌子,赵大贵坐在案,身后还有个黑板,其他人分坐桌子两边,有一些坐不到桌子跟前的,就只能拉着椅子跑到后边做了。
这种布置风格,其实是现代社会的董事长开会模式,对这时代的人而言却是相当怪异的。
“那真是令人伤感的事情,可是我们对此能做什么呢?”曾经给赵大贵介绍过顾盛的年轻学者谢尔敦奇怪地问道。
这段时间谢尔敦过得不错,每天都有很多西方书籍可看,还有李心兰和其他学者可以互相交流心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好基友杨威利不知了什么疯,要到租界外面去跟赵大贵手下的工人一起接受所谓的纪律培训,简直是莫名其妙。
“能做的事情很多,至少比你自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