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出人意料的圣旨(1/3)
上京繁华依旧,边关也不曾多让,上京中的繁华是人们衣食富足之后的欢欣,而边关则是兵戎不断的喧嚣。
十八亲卫被分别拆开,以四人为一组进入东西南北四处边关重镇,如今此十六人都拟了名字投入军中。
十六人所属皇家亲卫,他们便以这四字拟定自己的名字,分别以黄、贾、青、卫四字通音为姓,又以排行为名,明一便为黄明,以此类推,依次为贾祥、青羽、卫四……
黄明等人拿着假造的身份文书参军,四人都是以武艺取胜入营,军队里同样各凭本事才能赢得将士们的信服,从而得到众人的好感,他四人一开始只能从小兵做起,一步一步攒军功往上爬,好在边关时常有外族侵扰,隔几日便会派两队骑兵前去杀敌,到不愁无事可做。
就在秋闱的前一日,早朝之上沐昊宇突然下了一道旨意,这道圣旨给了满朝文武一次重锤,诸位大臣们惊异非常,这道圣旨的大致意思是将在宫中年满十四岁的三皇子沐瑾明下放到上京最好的书院读书,此圣旨一下引得众臣纷纷侧意。
当然有往好处想的也有往坏处想的,好处当然不是对事件本身的主角三皇子来说的,而是如今朝中两派之争已经愈演愈烈的大皇子和二皇子,当听到圣旨的内容两人可是高兴得心花怒放,当然高兴只能埋于心里不能表露出来,让人看出来岂不是要说他们兄弟不睦。
圣旨下了就说明没有了任何转圜的余地,你说能不让两人高兴吗。三皇子这个不是障碍的障碍已被下放出宫中,不就变向的说明皇上并不看重三皇子吗。还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剔除了三皇子日后参政的机会,朝中上下谁人不知皇子在年满十四岁之后便可上朝听政。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对这道圣旨颇为满意。
而坏处则是,有人不禁想到这会不会是皇上为了保护三皇子的一种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手段。宫中是个大染缸,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尤其是在眼皮子底下,皇上为保三皇子无恙,才会出此下策,让三皇子远离宫中的凶险,将人放到上京最大的文昌书院之中,即可以继续学习,书院中有最好的先生,又可以在书院里结交诸多友人,为三皇子谋得更多更好的人脉。文昌书院中不乏朝臣权贵子弟,这就值得有些人对皇上此举感到颇为困惑,谁都猜不透皇上的真正用意。
猜不到便不去胡乱猜测,反到是有人示意手下的官员出面上呈奏请,说会三皇子是皇室血脉,怎么能进入民间书院读书,宫中自有供皇子读书的上书房,此般种种牵扯上与礼不合与祖制相悖之言来,为的不是三皇子日后的前途,而是想借机试探皇上的本意,皇上如果表态,那么一切都会明了。
沐昊宇欣赏够了底下臣子玩花样,只扔下一句:“三皇子不够上书房研读的资格。”
此言一出众臣哗然,一时激起千层浪,什么叫住不够资格,那不就是变向的表示三皇子不能到供皇子读书的上书房学习皇子应该学习的东西,其中就包括最为重要的帝王学,这让一些人简直要欢呼雀跃,三皇子此一来就成了被变向流放的皇子,文昌书院再大再好也是不能学不该学的东西,这就说明三皇子被排除在外,日后储位之争将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这对于一些人来说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当然高兴归高兴,还得就事论事表现一番,免得皇上起疑,为此大皇子和二皇子两头都有重臣出来说和。
三皇子四岁,而是去得极少,只因身体有恙一直在养病,这都是有目共睹的,养病期间皇上亦不曾下旨让人单独教导三皇子读书,虽然有段时间表说皇上亲自教导,可也不想想皇上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时间,可想而知如今十四岁的三皇子学识如何了。
即便皇上给了答案有些人仍旧有疑心的毛病,生怕因小而失大反而不美,便又提出三皇子身份上的问题。
沐昊宇自然清楚这些人的目的,大大方方的给出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反正他只要最终目的达成,中间的过程如何不在考虑范围。
“三皇子此去书院读书不得以皇子身份前往。”沐昊宇话音一落再没有大臣上前。
不得以皇子身份入学就是说三皇子去到书院一切从简,如普通学子一样,即使出点什么事也在情理之中不是,有人自是很满意此举。没有了皇子的身份以三皇子如今的本事还真是不够看,如此一来大可以放心不少。
虽然说身份问题解决了,但朝中官员子弟都在文昌书院读书,对于三皇子的身份自然会有所了解,已经称不上是秘密。当然公开的秘密仍不足以为外人道也,自己心里清楚是一回事,宣扬出去又是一回事,再说了,圣旨不都已经下了,哪有中途更改收回成命的道理。
下朝之后沐昊宇与沐瑾明一起用过早膳,说起来。
“此去万事小心,多带些人,别疏忽大意了。”沐昊宇多加叮咛,他实在不愿意再送小儿子出宫,但是没有办法,宫中那些人是不会让人在眼皮子底下安然,他亦不能永远保护小儿子不受伤害,他不敢保证所以才想到这样的办法。
沐昊宇已经考虑到了所有能为儿子日后立足朝堂的筹码,让儿子进入书院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出事保证安全,让所有人都以为三皇子自此之后与帝位无缘,那些人才能放下戒心露出狐狸尾巴,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儿子日后人手的布置,手里没有可用的人才终归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