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成也萧何 3(1/2)
第六十二章成也萧何(3)
韩信在以后的几次作战前,屡次献策都被采纳且取得了奇效,因此深受钟离将军的常识。两人情好日密,逐渐有了兄弟之情。钟离将军要向武信候推荐重用,只是韩信运气不佳,偏逢武信候在定陶战败身死,此后大楚在好长时间内都陷在慌乱之中,钟离将军也无法提及此事。再后来便随同上将军宋义北上救赵,项氏名下的人都受到排挤,自然是寻找不到好机会。直到楚军在钜鹿大胜章邯,并在新安城活埋了二十万降卒以后,项羽方才松了一口气,钟离昧也才有了进言举荐的机会。
只是项羽此时全凭勇力而名震天下,自是推崇勇武之人。听说韩信因为怯懦而招来胯下之辱,穷困之时也只能乞食于漂母。这样的人品,虽然未见其面,也要鄙视他的为人,只是看在钟离将军的面子上,提升为执戟郎,并说道:“他如果真有本事,就应当凭着战功崭露头角。”
此后韩信也算是勤抓机会,屡次借钟离将军辗转向项羽献计,只是从来都没有被采用过。眼见得各路候王都带着手下赶到封地去了,自己仍然是一个寸功未立的执戟郎,韩信愈发感到心灰意冷。钟离将军也觉得耽在楚营对韩信的前途极为不利,便怂恿他到别处寻找机会。
韩信于是趁乱逃出楚军大营,跟着汉军来到南郑。他的能力原本就高于普通军卒,很快便被提为连敖之职。连敖专管接待之事,韩信虽然拙于言辞不善交际,但长得高大英俊讨人喜欢,却也能胜任这项职务。只是韩信不远千里弃楚来投,为的是施展所学实现抱负,这等小职务自然不在他的眼里。眼见得呆在这里连帮着推荐的人物都找不到,便又打起了退堂鼓,跟着几个思乡的军卒一起,准备逃离这里再寻明主。
此时的南郑,大多将士都是楚地人,背井离乡来到巴蜀,就是想图个出身混个人样。可天下哪有让人人都满意的地方。于是那些混得不如意的就想另寻其主谋求机会,有些起了思乡之念的,也想逃回到老家去。几天之内,由南郑出关的人络绎不绝,全营上下人心惶惶。汉王不得已,只得下令严惩潜逃将卒,以刹住这股歪风。
韩信不幸,恰恰被抓了回来,绑在营门外等候处斩。此时夏候婴恰好从营门前经过,韩信知道他是汉王身边的人,说话有些分量,于是大声叫道:“夏候将军,汉王难道不想继续打天下了吗?否则为什么有壮士前来相投,非但不加重用,反而要在他离开之际将他斩首!”
夏侯婴闻言,立定脚跟仔细端详,看韩信的模样果然像一条好汉。当下就出面担保将他放了,还向汉王推荐使用。汉王听说韩信相貌不俗,出语也颇为不凡,便直接将他提为治粟都尉,管着一个大粮仓。
治粟都尉固然也算个不错的职务,又岂能瞧在韩信的眼里,让他死心塌地地安定下来?但这项职务却有个好处,就是经常有机会跟国相萧何接触,韩信对此还抱着一线的希望。
韩信早已经听说萧丞相有识人之明,而且又深受汉王的信赖,应当能为自己提供一部分助力。韩信也考虑过了,眼下自己名不见经传,光凭一张嘴不可能让人认可自己的才华,更不可能让君主授以高位,只有得到萧何这种重量级人物的认可,再由他出面全力推荐,方才有一步登上理想平台的可能。韩信决定给自己一些时间,在这个位子上争取一番。而这第一步,首先得被认可,才有再被推荐给汉王的可能。
韩信确实有些能力,任治粟都尉不到半个月,就针对性地提出了“推陈出新”的建议,解决了囤粮史上遗留下来的大难题,引得萧国相刮目相看。
原来韩信进到粮仓时就发现,仓里总是新粮压着旧粮,而取用时却只能从上面取走新粮。这样一来,旧粮就只能永远被压在底下,久而久之就开始发霉变质了,不仅不能食用,还影响了新粮的品质。韩信于是上书萧国相,提出对粮仓进行改造,开设前后两个门,先将旧粮堆放到后门边上,或是直接把旧粮从后门运出去,再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来。如此即可次第用粮,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
萧国相采纳了这个好主意,也对建议者青眼有加,从此韩信便有机会跟萧国相接近长谈。
萧何原本就有伯乐之能,又得过汉王及王后的嘱托,自然是个有心人。在跟韩信接触过几次后,便断定韩信身上极具才能,正是大汉国目前急需的人才。当下极为重视,多次向汉王推荐,要将他重用。
汉王内心忧急,所需的乃是将帅之才,而不是韩信这等名不见经传的小吏,故而国相虽然屡次相荐,却始终提不起用人的yù_wàng。但迫于丞相面子,还是召来韩信谈兵。
其实,兵法乃是韩信的最强项,岂能令汉王失望!《尉缭子兵法》大纲还没有谈完,就已经让汉王深为折服了:“爱卿对用兵之道的理解世上无匹,为寡人仅见。只是寡人听闻阁下还没有统领过兵马,依阁下之见,自己到底可以统领多少军马呢?”
“多多益善。”韩信傲然答道,“臣曾经将师门的‘十面埋伏’阵法推演得极为熟练,纵然有百万人马也不至于有一人闲置下来!”
“以爱卿的眼光看来,寡人能够胜任多少兵将呢。”汉王根本就不肯相信,倒也想了解个清楚。
“十万。最多就十万。”韩信道,“如果再增添人马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