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四节 动员 1(3/4)
,从武库直到灞桥,数百辆运输军械的马车,排成了一条长龙,以至于堵塞住了某些交通。而在城市的闾里,一个个官府的差役。穿街入巷,敲开许多人家的家门,将一张张加盖了官府印章的公文,交到了这些人家的家主手中。
这些公文上,用着楷体书写整齐:某闾某户男某某。奉丞相之命,征尔从军,请于今日午时,至南军某校场报到!
这些都是被征调的民夫,作为给大军输送和保养各种后勤物资和军械。
而在城外,更大的规模征调,也在进行。
要维持一支五万人的军队在高强度的战争环境下作战,至少需要两倍以上的民夫负责各种杂事。
于是,无数妻子,开始默默为丈夫打点行装,无数的母亲,急忙为儿子准备远行的干粮,无数的兄长,将之的弟弟妹妹叫到身前,叮嘱家里事务。
关中人对这种作战动员,一点也不陌生。
相反,他们非常适应这样的节奏。
从商君开始,关中大地上生活的百姓,就已经习惯了将自己的亲人送上战场。
对关中人来说。
军中自有颜如玉,军中自有黄金屋。
从军,哪怕是当一个民夫,也可能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
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恰到好处的机会,能获得一个军功。
自己和家人甚至子孙后代的未来,就将彻底改写。
所以,没有悲伤,也没有不舍,更加没有撒泼打滚,死活不去。
妻子为丈夫系上配剑,背上弓弩,含情脉脉的叮嘱着:“夫君此行,无忧家中,妾自会照看好家中父母与诸小子,只待君归!”
老父亲持着拐杖,教训着儿子:“且当见机行事,若有机会,当速执之!”
儿子叩首而拜:“诺!大人教诲,小子铭记于心,若遇北虏,必取其首级!”
匈奴的脑袋,可比其他任何敌人贼子的脑袋值钱多了。
汉律,得一匈奴首级,可直接升爵一级!
而在关中,过去,就有过许多的穷小子,在战场上捡漏,杀了一个受伤或者掉队的匈奴人。
马上就被人看中以为是勇士,特招入伍,吃上了皇粮,成为了一个光荣的北军或者南军士卒。
在战后lùn_gōng行赏,于是被任命为队率或者司马。
从此一家人都有了保障,在乡中亭里,更是备受尊重。
甚至,有着无数媒婆,走上门来死活要塞一个士绅的女儿过来。
在关中,穷人要逆袭,其实只有从军这一条路!
拿自己的命,去给家人和后代,拼一个光明未来!
所以,除了那些被官府征召的农民子弟外,其他关中的豪强家族也是暗流涌动。
许多的豪门子弟,在听说了关中动员后,立刻就跳了起来。
他们比贫民们更喜欢战争!
“还读个鸟书!”华阴县的地头蛇,黄家的家宅中,一个年轻的士子模样打扮的男子,将手里的书简往地上一扔:“大丈夫当执剑披甲,建功立业于万里之外!”
他将头上的进贤冠扯下来,丢在地上,然后,走进自己的那件小房子里,将一件件他的珍藏取出来。
甲胄、配剑、弓弩还有绑腿。
然后,换下身上的宽大长袍,穿上紧身的武士服,系上配剑,拿起弓弩和箭袋,走出房门,对着自己院子外面的几个年轻的下人,喊了一嗓子,道:“今吾欲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可有愿从者?”
“公子!”一个赤着身子,正在院里烧着炉火的壮汉立刻就跑过来,拜在他脚下,道:“小人黄大,愿从公子!”
周围其他下人里,也走出三四个男子,拜在他脚下,道:“我等皆愿从公子从军,为公子护佑左右,建功立业!”
这些人,都是黄家的下奴,他们非常清楚,只有抓住现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不再为人奴婢。
况且,这位公子,与他们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大家都知道,公子打小就是以武安君为榜样,想要投效军旅的。
而且,家族中的长辈,从小就请了汉军中的退役士卒,教导这位公子进行各种训练。
然而,三年前,考举兴盛后,家里的长辈觉得,还是读书更有前途,于是,让公子去读书,更勒令他不许再舞枪弄棒。
可惜,这位公子虽然拜在关中名家杨氏门下学习,还改了个文雅的名字,取上了表字。
以论语中‘政者有所改匡正’为意,改名为黄匡,表字政。
但奈何,他天生与文学绝缘,读了三年多,参加了两次考举,次次名落孙山。
但与他的文学造诣相比,这位公子的军事才华,却是县里的县尉也夸赞过的。
更在华阴县里的游侠群里有过‘华阴乳虎’的诨号。
跟着他上战场,想来能混一个出身。
于是,这位叫黄匡的士子,带着那几名愿意跟随他的下人,从家里的仓库里取出弓弩剑戟,再在自己家的畜栏中,牵走五匹马。
其中有两匹,已然能作为战马骑乘。
将这些事情,处理完毕,黄匡就大咧咧去到自己父亲面前,道:“大人,小子欲从军,报效君父,愿大人准之!”
那老爹看着自己这个已经披挂整齐的儿子,也是无可奈何,只好道:“我儿确定要从军?”
黄匡严肃的点点头。
没办法,作为老爹,他自然清楚自己的儿子,大抵是没法通过考举做官的。<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