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配合与协调(下)】(1/2)
那七份市场调研报告,莫凡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了一遍。七份报告加起来还不到三百页,以他的极限阅读速度,其实用不了五分钟就可以看完。当初在陈伟杰那里看的那份标书有七百多页,其中还有两百多页的图纸,他全部看完也不过才花了一刻钟的时间。
不过这一次他看得比较慢,因为在看的同时,他还需要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从中得出自己的判断,然后将重要信息和关键性数据写在纸上,这样就会比较耗费时间。林若熙看的,便是他记录下来的这些内容,辅以他的口头说明,报告正文一个字都没有看。
在这个过程中,莫凡就像是一台高效信息处理器,经过复杂的推理运算之后,直接将结果反馈给林若熙,省去了她阅读分析的过程。
两人在一起共事了这么长时间,工作中的默契度越来越高,对很多事情的观点、判断相当一致,只是在涉及具体的执行方案时偶尔会出现分歧,但也只是轻重缓急之分,不会出现原则性的对立。
正因为如此,林若熙才能够毫无保留地直接采信莫凡的分析结论,这和她自己去阅读分析一遍并无多大差别,她想要看到的东西,莫凡都不会落下。
同时林若熙也知道,莫凡需要看到哪些东西。在听安以勤介绍新产品的评测结果时,她所做的记录就是用来给莫凡看的,内容不光是文字,还绘了表格和草图,将所有关键数据都记了下来。有了这个东西,莫凡虽然漏掉了安以勤的讲述,但仍然能够对海天电子的新产品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两人完成信息交换之后,事情并没有结束,实际上这才刚把准备工作做好。
以何惠铭等人的能力,解读这七份市场调研报告,并对市场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估,绝不是什么难事,无非是花的时间比他们多一些。
问题在于就算对市场有了充分的了解,也不能保证据此做出的决策就是正确的,因为市场上的需求量与企业的销售量是两回事,哪怕就是完全垄断市场,也还有一个消费周期问题。简单地说,对海天电子的生产计划产生直接影响的不是市场上的需求量,而是海天科贸的销售量。
所以林若熙和莫凡需要对新产品的销售形势做出准确的预判,拿出能够实现的销售计划,这样才能为海天电子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协助何惠铭做出最适合于公司发展的决策。
对于海天科贸来说,这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由于新产品是针对比较极端的工作环境设计的,面对的自然也是那些有特殊要求的客户,这就意味着海天科贸现有的客户群体不会成为新产品的消费者,公司需要为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建立新的销售渠道。
林若熙对海天电子的新产品研发工作还是比较了解的,因而提前考虑过这些问题,此时便将她的想法提了出来,结合着市场调研的情况,与莫凡一同进行探讨。
这一次海天电子选取的七个省市的市场作为调研目标,是很有针对性的。除了浦海及周边的江南、江北两省之外,还有辽东省、鲁东省、中原省和岭南省,不仅南北中全都有,而且均为工业比较发达的省份,都是新产品的潜在客户比较密集的区域。
以海天科贸现在的情况,还无力同时兼顾这么大的市场,海天电子的产量短时间内也无法满足这么大的市场需求,所以需要结合自身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决策。事情需要一步一步来做,妄想一步登天的结果常常是摔得很惨,甚至有可能摔死。
林若熙和莫凡经过一番论证,确定了初期的市场开拓规划和任务目标,至于具体的执行步骤和方法,就是以后讨论的事情了。
他们两个讨论时,何惠铭等人就在旁边听着,虽然基本上只听了个尾巴,但却不难发现,这二人还真说不上谁是主导,在制定公司的发展计划时,两人发挥的作用同等重要,并且表现出了极高的默契度。
随后林若熙将规划的内容作了整体综述,这就是会上的正式发言了。听取了她意见后,何惠铭说:“新产品的上市日期,就照林总提出的规划来做。安部长,侯厂长,你们掌握好时间,尽可能地做好生产线优化工作,明天给我一份目标计划书。”
安以勤和侯凯杰都点头说:“好的。”
钟彦说:“何总,科宁电子给我们发来了一份新的意向书,希望我们能为他们在钱州的新厂提供三种元件的供应。根据他们预计的订货量来看,如果我们达成这项合作的话,原来的减产计划就要修改了。”
何惠铭说:“你尽快就此事整理出一份报告给我,下周一的会上我们详细讨论。”
钟彦点头说:“好的。”
何惠铭说:“今天就到这里,散会吧。”
钟彦、侯凯杰、安以勤三人站起身来,对林若熙和莫凡微笑点了下头,一同离开了会议室。
莫凡见林若熙坐着没有动,也就没有起身,只听她与何惠铭探讨起了产量协调问题。
在谈下了一个省代理之后,林若熙就放缓了公司发展的脚步,现在销售部人员不整,网购部只有个空架子,她却不急着补充人手,莫凡原也想到可能是海天电子这边的产量达到了一个限度。
海天科贸成立之前,销售部的月销售额是两千多万,而现在全公司的月销售额已经超过了一亿,差不多翻了四倍,供货吃紧是很正常的。以海天电子的实力,所能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