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天意人事(1/4)
洛阳守军已三十余年未见一战了。从越王杨侗到城中普通百姓,都对能否守住洛阳毫无信心。由于对杨广的厌恶,大多数人都持着观望心态,甚至暗暗希望杨玄感能够胜利。洛阳城似乎已经摇摇欲坠,危在旦夕,多亏城中还有个果决持重又严酷好杀的大魔王——东都留守樊子盖坐镇。
杨玄感军兵分两路进攻东都洛阳。打虎亲兄弟,南路军由他的七弟杨积善率领,进攻洛阳东南方。北路军由三弟杨玄挺领军,自东北进攻洛阳。樊子盖见杨军来攻,亦调兵遣将,分路抵抗,派出河南令达奚善意率兵5000阻击杨积善部,河南郡赞治裴弘策率兵8000对抗杨玄挺部。两支出城迎战的部队人数不少,却毫无战斗力。达奚善意还未出城时便畏敌如虎,没想好怎么打,但想好了怎么跑。正所谓将熊熊一窝,官军远远的见杨积善率军杀来,两军根本就没接触,官军便扔下武器,四散溃逃,争相跑回城中,所携带的铠甲器械尽数都被杨军缴获。
裴弘策的部队略强一些,出城后硬着头皮与杨玄挺部交战,也是毫无悬念的被杀得大败,退兵数里。裴弘策还算是一条汉子,败而不馁,收集败兵重新结阵,缓一口气准备与杨玄挺再战。杨玄挺不愧是杨素的虎子,有乃父风范,他胸有成竹,以逸待劳,约束众军坐下休息,以示没有战意。等到裴弘策军稍稍懈怠,杨玄挺忽然上马率军冲杀,再次将隋军杀得大败。如此这般,杨玄挺五战五捷,裴弘策手下残兵被杀得十个手指数得过来,只得也逃归城中。这样樊子盖派出城作战的13000兵马就一天之内就灰飞烟灭了。
东都守军两路接敌都大败而归,城中人心惶惶。樊子盖大发雷霆,就开始杀人树威。他没有杀不战而溃的达奚善意,却以军法处死了屡败屡战的裴弘策。虽说也是为了惩戒败将,但更是明显的公报私仇。樊子盖是西北人,在洛阳这座皇城里没什么根基,洛阳是皇亲国戚,豪门贵族扎堆的地方,要不是叛军来袭,平时没人把樊子盖放在眼里,裴弘策平时尤其和樊子盖不对付。所以樊子盖正好趁此机会杀了裴弘策以儆效尤。国子祭酒杨汪不知死活,对樊子盖表现不恭,樊子盖又要杀他。杨汪可领教了樊子盖的翻脸无情,连忙下拜谢罪,叩头叩出血来,樊子盖才赦免了他。于是洛阳城中没有不怕樊子盖的,将官们与他说话都不敢抬头直视。乱世用重典,在这个人心涣散的非常时期,也只有用这种手段,才能稳住洛阳的人心。
樊子盖的威风绝对是树立了起来,在洛阳城里说一不二。可洛阳那些勋贵高官的子弟们也因此不敢近他身边。城里主事的人是个野蛮的西北乡巴佬,相比之下城外的领袖,官二代魁首杨玄感倒更像是他们的同道中人。于是一大批勋贵高官乃至皇亲国戚的二代们,纷纷都投效到杨玄感军中,杨玄感也对他们一一委以重任。计有:观王杨雄之子杨恭道、上大将军周罗睺之子周仲、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来渊、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之子虞柔、凉州总管韩擒虎之子韩世谔、民部侍郎裴蕴之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之子郑俨等四十多人。父一辈都是大隋帝国的股肱之臣,这批二代身处帝国统治阶层与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本应与帝国休戚与共,比其他人更加忠诚于皇帝,忠诚于朝廷,而连他们也彻底抛弃了杨广,毫不犹豫的站到了杨广的敌对一方,可见杨广不仅仅失去了民心,权贵阶层早已对他失望和放弃了。
官二代们走不走的樊子盖并不在意,他只需要把洛阳守得水泼不进,就是对皇帝尽忠,对越王负责。杨玄感每次全力攻城,樊子盖都是不慌不忙地布防,城外杨军缺乏攻城武器,一时也无力攻下洛阳,大洛阳被樊子盖守卫得有板有眼,双方于是相持下来。后来樊子盖守城的功劳,得到了杨广的重赏,赐给了他一个后人看来有点搞笑的爵位:济公。
洛阳城外,战事刚有进展,杨玄感就骄傲起来,自以为天下响应,大功可以很快建成。他俘获了名门望族——荆州总管韦世康的儿子韦福嗣,立刻引为心腹,委以重任。军机大事渐渐不再与李密商议了。而韦福嗣根本不想与杨玄感同谋,只是被俘无奈,权宜之计。每每为杨玄感出谋划策,都是虚与委蛇,敷衍于事,连让他写讨伐杨广的檄文都不肯写。李密看得明白,劝杨玄感说:韦福嗣根本就不是和我们一心,只是在逼迫下勉强跟从,实则观望。明公刚起大事,就有这样三心二意的人在身边,听他的话必然为其所误,应该斩了他示众,以安军心。杨玄感不肯听李密的劝谏,还觉得李密是嫉妒,说李密:何至于此?李密无奈,对身边的人说:楚公能造反却不想取胜,我们又有什么办法?等着当俘虏吧!后来韦福嗣果然叛逃。
进攻洛阳之计贵在速攻,而杨玄感却困顿于城下不能得手。很快,各方援军便经陆续赶来,胜利的天平开始向隋军倾斜了。第一批到达的是卫玄从长安带来的4万大军。李密的中策不是打长安么,现在长安军队自己找上门来了。当年征辽大败,各大军团中唯一全师而退的就是卫玄的部队,可见卫玄领军打仗是有一套的。
此时卫玄已升任刑部尚书,来援东都之前,卫玄先到了华阴,挖掘杨家的祖坟,焚烧了杨素的骸骨,以示和叛军势不两立的决心。之后卫玄部直奔洛阳城北,在金谷驻扎下来。
见隋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