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1/2)
事实上并非如此。
历史依然遵循它应有的轨道前进。
为什么不立李泰,而要立最小的嫡子李治为太子?
大约就是以下这几种原因:
其一,为了保全被废掉的李承乾——李世民对李承乾的疼爱并不是作伪的,他终于意识到高明和青雀之间的矛盾并不是小打小闹,而是要置对方于死地的那一种。
其二,开始疑心李泰——在李承乾兵变一事中,李世民着人详细调查,还是查到其中有李泰的影子。
其三,长孙无忌的极力推荐——对李世民的影响非常大的长孙无忌举荐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有没有什么私心,我们暂时不得而知。但是立太子本就是国事而非家事,众大臣的意见也是很重要的。
其四,发现李治也颇有政治天赋——小儿子李治从小宅心仁厚,勤奋好学,就算没有开拓的野心,想必也能做一个守成的君王。并州六郡,李治一去两年多,明面上瞧着并无大动作,可是私底下扶持胡家的是也是瞒不过李世民的。
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原因。
最终,贞观十七年,李承乾被废黜,充军黔州。参与政变的赵节、杜荷、侯君集皆处死。
所以说,君心难测。正月里说的好好儿的,太子有子——几个月过去忽然说立晋王为太子。
父皇你是耍儿臣玩儿么?李泰的心里有多苦,那就不用说了。
因为李世民不仅封李治为太子,还密旨夺了李泰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的权力。
因为胖子不是我们的主角,所以不多加笔墨描述他撕心裂肺的疼。
先说说如今万众瞩目的新太子。
一道圣旨来到太原郡,李治不日就要回长安进行册封大典了。当然,李世民也没有着急地让小儿子一接到圣旨就走。
于是并州众人在这个当口犹豫不决:要不要去给太子殿下道贺呢?
虽然说尚未举行册封大典,晋王名义上还不是太子,可是大家私底下都已经开始称呼他为太子了。
众世家还未来得及动作,胡家却是一马当先地叩开了太原晋王府的大门。因为这三年来,胡家一直跟着晋王殿下的脚步走:蜂窝煤(博得知名度)、给佃户砌土炕(博得好名声)、田间套种大豆(虽然还不知道为什么,但是跟着晋王殿下走没错)、殿下给一个纺羊毛的方子(没错武颜还是让人把这个捯饬出来了)……
胡家尝到了甜头。作为世家,哪怕是二流的,在乎的东西也不会是钱财——当然,若是既能有名声又能有钱财,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跟着如今的太子殿下干,胡家在并州的声望虽然暂时是追不上王家,但是要说和排名第二的孙家比,已经是相差无几了。
胡帷是聪明人,而王还也是聪明人,他们的聪明就体现在不会自作聪明。并没有想那些歪门邪道去和晋王殿下拉关系,比如说弄个族内相貌出众的女眷去晋王府之类的。事实证明他们的做法完全正确。
孙家就干过这么蠢的事儿,有一次孙家邀请晋王殿下和王妃,偏偏孙家适龄的庶出女儿“无意地”“巧遇”晋王,还“不小心”在晋王殿下面前崴了脚。
当然,晋王殿下很有风度地让身边伺候的人扶住了孙家的小娘子——阿保心道:孙姑娘,你还是挺沉的,想我阿保还花了大力气才托住你。
后来此事传开,孙家的小娘子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这样的事情,但凡是成了,日后遮掩过去也是一段佳话,偏偏没有成,可不就是笑话了。
事后这位孙家小娘子很快被聘到外地去了。
…………………………
“殿下,胡大人递了帖子想要拜见您。”胡公公看着正在练字的殿下,心头是不是不欢喜的,怎么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晋王殿下就要变成了太子殿下。
胡帷有官身,被称为胡大人是最合适的。
“让他进来吧。”李治并没有停笔。
这不是胡帷第一次来到晋王殿下的书房,但是绝对是最恭敬的一次,甚至超过了第一次进来之时,那种略微带着忐忑的心情。可见权势一物,于人有多大的影响力。
“下官来给晋王殿下汇报前一阵子羊毛纺织物的销量。顺便……给殿下道贺。”胡帷和李治打交道的时间也不算短了,自然知道晋王不是讲究虚面的人。因此今日来,还打着汇报事物的幌子——因为胡帷坚决要把羊毛纺织获利的七成分给李治,而最后李治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三成。若是一成都不收,胡家反而不敢放心和李治有往来了,毕竟那样子说来,晋王殿下所图甚大,胡家冒不起那样的风险。
“这些帐务的事情,你把帐册留下就是了。”
胡帷知道,帐册留下之后,过目帐册的人,必定是晋王妃:果然晋王和王妃感情甚笃。
“殿下不日就要启程了,下官想,如今王府里头收拾东西也许正是忙乱,不若让下官去真味阁定几桌席面?这并州境内,想要给殿下送别的人可不只下官一人哪。”胡帷试探地提议。
李治皱眉:“便不劳烦胡大人了,如今……不适合大张旗鼓。”
胡帷听到这句话,反而是笑得更真诚了:“是下官思虑不周了。”
等到告辞之后,胡帷回家对着其妻子说:“我原本还担心殿下骤然欣喜,失了分寸,没想到殿下如此沉稳。阿还,属于我们胡家的‘日后’,就要开始了。”
被胡家争了最先去与太子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