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逃亡(2/3)
近空间门的秘境人,终于不再攻击,不再咆哮,而是纷纷跪地。不是朝地球人跪地求饶,而是跪地那白帝。
不对劲啊。
王剑叹息一声,他不喜欢。
认清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
这里姑且把自由生活定义为较少的人际压力,拥有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我们认为一个美好的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是房和车,然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是外在于自己的客观物,眼下能直接获取它们的办法似乎只能拼命加班工作,那么我们就已经掉入陷阱里了。其实,房和车只不过是表象,它们的本质是社会承认(伴侣的承认、朋友的承认),即人需要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中得知自己该如何看待自己,进而巩固自己的自我概念(参考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如果拥有财富不能转化为社会承认(比如清代即使非常有钱的太监也会被普通人瞧不起),或者不能转化为自我承认(比如许多人物质丰富但有严重的抑郁),那么就不能说财富是自由生活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对物质的追求背后是对他人承认自己的追求,进而转化为自我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鄙们最近突然热衷于收集某一种卡片,商家们趁机把价格翻了七八倍,仍然止不住小孩子们节衣缩食地去买,因为能收集卡片最多的人会被认为是最有能力的,在这个微观的环境里,卡片是比钱要更值钱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触动那种没有房车就不配活着的观念,问题就转化为如何获得社会承认上。
有人会说:社会承认也是一种客观现实,你不能否认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就是势利的,只看表面的。其实,这里有一个误会,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现实实际上并不真的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怎么想,而往往是由几个重要他人(父母、重要朋友)以及小圈子造成的,没有人真正接触过“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一个农民家庭和一个商人家庭的孩子,在谈到“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想到的内容常常大不一样,虽然表面上他们谈论的都是一个概念。即便我们承认真的存在“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和你的思想发生关联仍然是靠你的小圈子为中介的。这意味着,你可以通过反思、批判你的重要他人对你思维方式、性格气质的影响来实现精神上的超越,之后你可以通过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社交圈子(精神交往),从而将抽象的东西变成现实的。很多人不相信网上交友和网恋,认为那很“虚”,但现实是,人类历史正是呈现出不断把“虚”的东西变成“实”的趋势(从农业、工业到文化产业),一个人利用互联网找到自己的社交圈子,这个过程正是从“虚”中创造出一个“实”来(无中生有)(邓晓芒《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实”的“虚”的关系并非如老子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事实上“心”(精神)才是真正的实。如果你能够从“精神是实体”的角度理解问题,许多矛盾也就迎刃而解。其实,精神和物质本质上是一体的,当你从精神的角度理解财富后,财富也往往会向你敞开。
许多人不敢不加班、不工作,除了上述的害怕被讨厌的原因外,还害怕自己成为无用的人,所以想从吃苦中寻找出某些经不起推敲的意义,比如把身处勾心斗角的职场环境说成是锻炼人情世故的能力,把忍受无聊繁琐的工作说成是在锻炼顽强的意志力,实在无话可说了就搬出“青春拼搏无悔”这种空洞的安慰剂。这些心理防御都是在逻辑上站不住脚的:长期处于有压力的、焦虑的工作环境里,人的思维带宽只会更小,视野更局限,更加缺乏洞察力和创造力长期处于可能被伤害的防御心理里(勾心斗角的环境里必然意味着互相伤害),人确实会变得更能忍受,但这不是什么能力(所谓能力就是可以选择的,可为也可不为),只是一种麻木和无助。人的身体和认知存在着相互影响,在一个对身体规训严重的环境里,不仅人的思维将受到严重限制,人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受挫,而这其实是损失了人最宝贵的能力——持久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兴趣,许多人的职业规划就是线性的熬年限、熬资历、看概率,这种思维方式是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损失了什么,才会无视自由生活的迫切性。v首发
许多人在核算生活成本和收益时,常常不理解、不知道从精神的角度看待金钱,导致与实际情况产生严重偏差。其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自我的“刚需”,一切的刚需都是以“我”为绝对前提的需要,这也意味着,我必须在内心里给自己的“刚需”找到个体性的理由,而不能仅仅以“大家都这样”就批准了自己的经济行为。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精神胜利法,但只有这样看待问题,你才会去不断反思自己的需求有何依据,而不是一被外界鼓动、诱导、恐吓就忍不住掏钱。
由于拥有理性的投资、消费习惯是需要花时间锻炼和培养的,它不仅需要有长期保持敏锐思考的能力,也需要搜索信息、快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且这些能力都不可能是通过学校或者任何培训班教出来只能在自由的生活环境里自己探索。实际上,这些能力往往与大部分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是互相抵触的,因为前者需要的是不断发散、不加任何框架限制地寻找原因,而后者则往往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