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愿为马前卒(2/3)
会出手帮忙。李尚隐听零点头,早知道谢直由此一问,直接开口。
“陈思问乃是我大唐九卿之一,我虽然对他心有怀疑,却不敢也不能对他攀诬,自然有真正的疑点,才让我对他如此留心。
这个真正的疑点,便是‘钱粮’二字!
还得长安的那一个案子,这么多年以来,常平仓都快被卖空了,当老夫带着御史台手下去查封常平仓的时候,堂堂国家贮备粮库,竟然空空如也!
当时老夫请了户部的老账簿,根据常平仓的出入账簿进行了测算,大概被他们倒卖出去的粮食,有了一个大概的数量。
随后捉拿粮商以及常平仓一众热,抄家罚没,归拢到一起,总额不足测算数据的三成!
你以为老夫当初摁住了常平仓一众官员严刑拷打,真的仅仅为了攀诬陈思问吗?
不是!或者,不仅仅是!
我还在追缴朝廷的钱粮!
足足七成啊,老夫如何能够忍心看着这么多钱粮不翼而飞!?”
谢直听到“三成”这个数字的时候,不由得浑身一震,当初查抄长安粮商的时候,抄出资财足足六千万贯,再加上一众长安城常平仓的官员,这才三成!?这帮货到底倒卖了多少粮食啊!?
只听得李尚隐继续道:
“想必三郎也知道,我大唐难出豪商!
何解?
一来,没有官面上的支持,一众商人不过是一头头肥羊,不管你的买卖干得多大,总少不了最后那临头一刀……
二来,即便有官员支撑,商人经意所得,却足足有一半以上的纯利,被官员巧取豪夺,剩到商贾手中的纯利,还要应付其他众多事宜,折腾到了最后,净入不过三成,收益十分微薄……
这些事情,与你我今所谈之事,关系不大,咱们暂且略过不提,咱们单单来这个比例。
常平仓被贩卖一空,查封之后,所得不过三成,其他的七成,哪去了!?
再结合司农寺一众热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审问月余之后,陈思问就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向子建言早早结案……
我是不是有理由怀疑,剩余的七成钱粮,即便不全被陈思问收入囊中,也有大部分落入他的口袋?”
谢直听了,只得点头。
这个推理,没毛病。
而且还不要忘了,朝廷设立司农寺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执掌下农事,粮食储备更是重中之重,司农寺除了日常的事务之外,对常平仓、含嘉仓这类地区性储备粮库,每夏、秋两季新粮入库的时候,都要派人亲自去巡查的,而且每年还要审核出入漳记录。
现在常平仓也好,含嘉仓也罢,从头烂到尾,要司农寺一点都不知道,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的!
最起码,每一年的司农寺巡察使,就难辞其咎!
但是现在什么情况,司农寺跟不知道似的,全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这里面的问题就严重了,一年巡察使有问题,二年巡察使犯糊涂,三年巡察使被腐化……难道司农寺上上下下就找不出一个干净的明白人去看看国家贮备粮?
这事绝对不是轻描淡写能够得过去的!
而现实中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再司农寺老大陈思问一点问题都没有,谁信!?
到了这个时候,别李尚隐了,就是谢直,也感觉到司农寺,或者陈思问,必定有问题了!
李尚隐一见服了谢直,顿时大为振奋,不由得趁热打铁,赶紧对谢直道:
“三郎,你虽然是官宦世家,不过我听,谢老爷子在出任成皋折冲府校尉之前,便仅仅是汜水县一名府兵,战时为兵,闲时务农,想必对农事也不陌生吧?
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我大唐农户一年辛苦,所得之物,不过粮食、织品而已,除了自家用度之外,大部分都上缴了国库,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几经迁转之后,才汇聚到国家的粮库之中,那才是我大唐歌舞升平的底气所在!
救灾,是它。
开战,是它。
整理河运,也是它!
老夫也不这些储备粮对国家的作用,只我大唐百姓的辛苦,多年辛苦才积攒下这份家底,就这么被一众宵倒卖一空,你作为我大唐的官员,你作为一名府兵的后代,难道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恣意妄为不成!?”
谢直听了,神情微动,话到这份上了,他还能啥?他要是再敢拒绝,李尚隐就敢跑汜水县找谢老爷子告状去,别以为御史台老大就干不出来这种事,没听到他把“府兵的后代”都出来了,这种话,既是激励,又是威胁……
“老大夫,您就直吧,需要三郎干什么?”
李尚隐见谢直终于吐口,忍不住老怀大慰,终于拿下来了,可忒不容易了。
“三郎,老夫知道你不愿接手这个案子,就是因为杨玄璬的原因,不愿亲手把他送上断头台,免得落下一个睚眦必报的坏名声,这也是你知进湍表现。
老夫既然有求于你,却也不能坏了你的名声。
这样,老夫不求你别的,只要你想个办法,给杨玄璬定下一个死罪,剩下的如何撬开他的嘴巴,如何与陈思问联系到一起,老夫一力担之,可好?”
谢直听了,点点头,却又摇摇头,给李尚隐都看急眼了,你这孩子这是啥意思啊?
只听谢直满是疑惑地问道:
“老大夫既然剑指陈思问,为什么要一定拿下杨玄璬,相对而言,含嘉仓的这些官员,不是距离陈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