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深化军事改革(下)(1/2)
骑兵的编制也被重新调整,现如今,既然规模已经扩大,骑兵的级别也不像原本那么吝啬,一个骑兵都定为六十人。
按规定,骑兵三人一组,三组一编,三编一连,一个骑兵都分为左右二连,加上军使、军典、什将、承局,共计六十人。但依旧按照老规矩,每个骑兵都后面都跟着一个骑兵贴军都。
骑兵贴军都编制为一百人,其编制类似于步兵都,区别在于,正军的步兵都下辖三行九队,而骑兵贴军都只有两行六队,剩下三十人的名额是草头、厩头和净头三个独立班,各自负责伺候战马的一部分工作。骑兵贴军都都头就是骑兵都的军判,两者是一体的,不会拆开来重新组合。
骑兵贴军都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贴军,他们的入伍方式和正军一样,并且接受了相当强度的军事训练,必要的时候可以充当步兵行动。
四个骑兵都分为左前、左后、右前、右后,共同组成一个骑兵旗,和步兵一样,旗是一个过渡单位,指挥兼任某个骑兵都的军使,补充进去了副指挥和判官等军官,人数为二百四十六人。
两个骑兵旗组成一个骑兵营,设统制一人,副统制二人,长史,总判,参军四人,典史三人,押官三人,什将、承局、押官、公使各四人,还有军乐队、力畜队、医队、军法队、斥候队五个直属队,一个主计运输都,共计兵力673人。
步兵营则是标准的三三制,三都一旗,一旗302人,三旗一营。营部包括统制、二名副统制、长史、佐史、总判、助判、参军六人、典史、押官、公使各四人,旗队、力畜队、军法队、斥候队四个直属队、医院一个(十名医员和二十名绣工,在作战的时候会从铁军里补充若干名担架工)、文工团一个(编制内十五人)、主计运输都、骑兵都、骑兵贴军都,共计兵力1306人(营一级已经取消了少年军校)。
按照骑兵的扩军计划:两个具装枪骑兵营、两个具装弓骑兵营、四个通用骑兵营就已经需要五千多骑兵,加上十二个步兵营的所属骑兵(每个步兵营都各自有一个骑兵读,高俊还嫌少,打算再配一个),所需人数已经超过六千,换句话说,就是根据地现有的骑兵规模扩大十倍。
就算高俊再怎么重视骑兵,毕竟这玩意儿不是从地里长出来的,现如今根据地的培养制度已经到了极限,即便是倾斜大量资源,等到明年年底时也不会超过三千人。剩下的骑兵是不可能靠根据地培养的,就在这个时候,高俊又把目光转向了北边。
金朝实行了恐怖的扩马令,民间不准养马,三品以上官员家里才准保留两匹,这是宋朝扩马令的延续,在这两朝期间,由于边患强大,而朝廷又不修政,以至于官马不足,所以经常性的临时抱佛脚,把民间的马匹全部征收上来,最后就形成了常态政策。
以古代政府的统治力度,真想把民间的马搜刮一空是不可能的,但毫无疑问大大影响了民间养马量。中国民间养马,南方是在明朝中后期,北方是在清朝中期才恢复起来的。
既然如此,按理来说河北地区应该也养不起多少骑兵,但是金朝政府辛辛苦苦扩上来的马匹全为蒙古人做嫁妆之后,由于连年战乱,原本的扩马令自然也趋于废弛,河北民众为了自保,对马也是格外珍视。现如今,河北的诸位军头之中,无论是伪军还是义军,都有相当数量的战马与骑兵。
当然,高俊不打算过分干预河北战事,他对双方的态度也是一碗水端平,绝不过分夺取他们的资源:只是从伪军那里拿战马,从义军那里招收骑兵。
除去骑兵之外,另一个被高俊看中的兵种则是工兵,这些人培养起来比骑兵略微容易一些,现如今根据地已经有了三个弓兵旗,并以此为种子继续扩大规模。
工兵负责随军修缮武器,挖掘营寨,修复攻打下来的受损城池,甚至还要挖掘水池,为军队储备清洁用水。
高俊将会组建一个以攻城方向为主的工兵营和一个以炮兵方向为主的工兵营,后者将装备30门威力强大的火炮,主要用于攻城。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平射的野战火炮。但是高俊还有些拿不定主意,是将这些炮兵集中起来布置一个工兵营呢?还是给每个营都分配一个炮兵都,给他们两门火炮呢?
把野战炮兵集中起来也未必能发挥其优势,将之布置在各营当中也许更为有利,但是,这会严重拖延步兵营的行动速度。
高俊对这种事的态度向来是以实践为准,于是先给四个步兵营发放了野战炮,而剩余的野战炮则集中在自己手里,编成了半个工兵营。
现如今,高俊已经拥有大小各类火炮82门,这些可怕的金属巨兽为攻城略地提供了可靠保障,士兵们对火炮的好奇也与日俱增,每门炮都有它自己的名字,这都有赖于士兵们的想象力。
从北方来的消息越来越不好,但始终没有出乎高俊的意料,原本轰轰烈烈的起义形势已经完全破灭,蒙古人从不同的方向上围剿冒头的各路义军。
彭义斌已经退回冀州以南的地区,在这里挖掘沟壕,阻挡蒙古人继续前进,他虽然还拥有众多的军队,可是原本的进攻势头已经不复存在,在蒙古人灵活的进攻之下勉强维持着战线。
想要在河北平原上以步兵战胜蒙古骑兵,不光要有战斗技巧和武器的改革,更要有指挥方式与战术的进步,防守是死路一条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