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七节 榷务(3)(2/2)
到了一个他都不想惹的群体。缴纳地税最高的,是几家酒肆,可不是开小酒馆的,而是批销酒品的大酒坊。其中最大的就是晏孝广家、叶梦得家和张俊家。张俊开酒楼,也做酒生意。他们生意规模大,付得起昂贵的地税,占着城里交通最便利的几家桥市下店面。
反倒是两个公主家的产业,没有赵构想象中那么大,就只做牙行放贷的生意。其他产业大多都不在临安,临安的产业早就被置换到了江北。
酒铺之下,就是盐商了,盐业批发的地方,也是税金比较高的地方。大多在城外靠近码头的仓储区,城里小盐铺的税金反而不高,都夹杂在偏僻巷子里的居民区。临安城里的人口密度极大,许多老百姓挤在城墙下不见阳光的院子里,远离大街,一个小院子往往挤着好几家人,而这些人家在扬州是要交楼店税的,赵构没打算收他们的钱。可实际上他们依然是要交税的,因为从其他产业中收的钱,最终是分摊到每一个人头上的,经济是一个链条。
赵构觉得他比李慢侯仁慈多了。但李慢侯这么做是有目的的,一方面是城里地税统一,人人都要交税,连他的王府都要征税,交不起税怎么办?那就搬走了,最好的土地,只给最有能力让土地发挥价值的人使用,这是经济原则。扬州就是靠着这种方式,才将人口限制在一百万出头,否则这几年不知道会涌进多少人。
晏湲改税制也得罪了很多人,比如大量税吏群体,许多都是跟权贵有关系的。晏湲将大半税吏裁撤,自然就有人弹劾他。但这他兜得住,他爹可是户部尚书,皇帝是他后台。
除此之外,没有激起民办,已经让皇帝满意了。多少了好几倍的税,动静这么小。本就不容易,如果天下州郡都按照这种办法征税,税收能高好几倍,朝廷还担心财政不足吗?
他用晏湲在临安改税,当然不是将晏湲贬官,而是在试用,看看晏湲是不是真有本事。临安毕竟是天子脚下,一举一动他都能看着,闹不出大乱子来。临安做出成绩了,才好向其他地方推广。
于是在临安试了两个月后,皇帝再次召见晏湲入对。问他其他地方的想法。
晏湲也知道皇帝把他调到临安,不仅仅只是让他当税官,肯定是要重用他的。在扬州和江北的历练,早就让他成长起来,拥有了一套他自己的执政理念。
晏湲表示,两浙、两江、两广、荆湖都可以改,都大有可为。他举了大量例子,不但有李慢侯摸索出来的经验,还有江北藩镇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
告诉皇帝,整个江南,运河过税都可以裁撤。朝廷为了征税,大修运河,沿河收税,其实大大限制了商业。以前食米不征税,从杭州运一石大米到开封,价格只涨一倍。可酒米征税,运一石酒过去,就翻了几十倍不止,所以没人从杭州运酒到开封。沿河收税效率低下,蕲春藩林永从通州往蕲州运盐,运费不到两成,从蕲州往通州运米,运费只占一成。拉纤的河运,比使帆的江运,运费贵了数倍。
税自然是要征的,可是沿运河征过税,大大压低了贸易,最终得不偿失。朝廷应该鼓励开江、开海,沿港征坐税,而不是沿途征过税,到地征税,坐地征税,成本低了数倍,这些降低的成本,就能为朝廷所用,提高几倍的税金,若有富余,还可以减税。
赵构的胆魄还是不足,不敢彻底放开,让晏湲做了两浙转运使,负责两浙的征税。不敢彻底铺开到全国各地,担心引起意想不到的乱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