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看书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久久看书网(99kshu.com)

首页 >> 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 () >> 第136章 朝廷不是打打杀杀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99kshu.com/197870/

第136章 朝廷不是打打杀杀(2/3)

这两件事的政治逻辑是截然相反的。

天下的逻辑是分几个阶段的。

188年就是皇帝让你去哪你就得去哪的威权世界。

露出丝毫在没有旨意授权的情况下、自发靠武力拓展地盘的想法,都会直接被打成反贼,遭到天下共诛之,之前多少忠义的戏码都白演了。

以刘备的智商,他只要注意到这一点,就不会产生试图割据青州的妄想。

从另一个角度说,要是这种妄想行得通,天下也不该是曹刘孙来三分了,而应该是卢植、皇甫嵩、朱儁三分——他们这些年为朝廷收复的地盘,哪个不比刘备多?你刘备算老几?

要到190年,天下才进化到第二阶段逻辑:你可以借着讨董的旗号抢地盘,但仅限于抢董卓直辖的地盘和亲董地方官的地盘。而讨董诸侯之间内战依然是不行的,会犯众怒被天下群起而诛。

而且其中只有抢董卓直辖地盘是毫无政治风险的,抢“董卓党羽”的地盘,风险还是很大的。

主要代表就是孙坚杀了被说成是“讨董态度暧昧不明”的荆州刺史王睿,结果孙坚自己都差点成为朝敌,幸好是摆出非常坚定讨董的姿态立功、加上卖给袁术投效,才躲过了被群殴的危险。

纵观历史,一直要到192年,天下才彻底进入“抢谁的地盘都不需要理由”的第三阶段。代表事件是刘岱杀桥瑁、而后刘岱自己也战死,加上同年的公孙瓒袁绍龙凑之战。

从那之后,任何抢地盘才不用背负“背叛讨董联盟”的骂名,不会成为天下公敌。

李素要是自以为是想靠“先知先觉”劝刘备提前布局抗拒朝廷割据,那才是害了刘备。

……

刘备跟诸葛珪、李素聊了一会儿,反省了自己“急切救民”的过错后,倒也诚恳,连忙追问李素:

“伯雅,此间战事结束,不知道朝廷会不会派天使来查问细节?到时候接使又该如何应对?可要劳烦你了。”

李素拱手言道:“府君放心,在陈明战况的奏表中,素自会组织措辞,另外,我们实利捞得也够多了,有些功劳方面,该模糊还是得模糊,该春秋笔法让一让还是得让,这样才能减轻朝廷的猜忌。我们只要实利,少图虚名,适可而止。”

因为是在外人面前,他也不便称呼刘备“兄”,就喊府君了。

“李校尉真是少年老成,持重谋国。”诸葛珪在一旁插话赞许,随后趁机话锋一转,“既如此,泰山之祸,就更加只是暂时的喘息了,不可能指望刘将军克竟全功。

我心已死,恐怕也撑不过这几天了,只能请刘将军勿辞。我身为郡丞,是不能抛弃百姓逃命的,将军一定要带走我的家眷。我若活着,父母在不远游,瑾儿亮儿不肯与城同殉,岂不是成了不孝?”

话说到这份上,才算是彻底表露了诸葛珪的必死之心,不想挣扎了。

他的泰山郡丞始终没有朝廷肯来撤他的职,所以他必须尽忠到死,跑都跑不了。

诸葛瑾诸葛亮是不用为朝廷尽忠的,但父亲不死他们就得尽孝啊!

大汉朝以孝治天下,举孝廉查得那么狠那么严,背负上一个“临危抛弃父亲”的重大不孝罪名,诸葛瑾诸葛亮这辈子还能做人嘛?

除非是诸葛珪一开始就没把子女带在身边,他们不知道父亲要战死,那还无所谓。已经带在身边再赶走,解释都解释不过去。

唯有病死,病死了才干净,彻底切断了前者必须忠而后者必须孝的纽带!

诸葛珪不死就得诸葛家全家死了。

这也绝了刘备希望诸葛珪活下去的幻想。

刘备终于是第一次充分认识到了爬到高位后的“树欲静而风不止”。

“没想到,竟要眼睁睁看着朝廷忠臣放弃求生之念。这朝廷的猜忌、避忌,竟然如此之多,报国真是处处掣肘。”刘备起身长叹,不能说是黑化吧,但至少是心智又往前略微成熟了一步,更多了几分经权揣摩之心。

李素静静地看着刘备的成长,等他感慨过了,才恰到好处地补上一计:“既然明了了诸葛郡丞的以死报国之心,素有一言,倒也不必避讳了。”

诸葛珪眼神一闪,转向李素:“李校尉足智多谋,请李校尉言之,我相信李校尉定然是为了我们诸葛一门好。”

李素点点头:“是这样的,这次我说服臧霸反水、与我们联手杀乌苏时,用的说辞,其实就是以‘只要乌苏一死,刘将军就再无留在青州的借口’,来诱导臧霸卖主兼逼走敌人。

不过,此计多少有揣摩朝廷潜例的嫌疑,我要是在表功奏折上这么写,岂不是成了我们在揣摩朝廷的任官擢黜之道?这些话是不好明讲的。

既如此,我与刘将军就只领正面杀敌破贼之功,这离间计的功劳,反正在我们的立场上也无法吹嘘,就成全了先生吧。先生身为泰山郡丞、明了泰山各路贼寇内部矛盾、恩怨纠葛,所以在知道刘将军将与乌苏决战之后,星夜使计反间了臧霸。

此计如果是出于先生之口,那就是先生‘揣测臧霸会相信刘将军会从这个角度担心被朝廷忌惮’,是臧霸以小人之心、信君子之腹,而非刘将军内心真的如此想。而先生也能在死前收获一个离间贼寇、使其中一些贼军反正的定策之功,岂不是两全其美?”

李素这番计谋,弯弯绕听起来有点多,正常人可能要多捉摸一会儿。

但诸葛珪和刘备,倒是先后反应了过来。


状态提示: 第136章 朝廷不是打打杀杀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