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1/2)
按照于鲜的命令,数万楚国士兵,埋伏在大涪士兵必经的一片宽阔地带。这里正好种着大片大片的庄稼,这些楚国士兵就埋伏在这里。
据探子来报,杨明将手下士兵兵分两路,每一路二十万人,而自己准备伏击的这一部,正是由杨明亲自率领的。
这一消息,让于鲜欣喜若狂,他告诉手下众将,待会儿大涪军队到来的时候,大家听到指令后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出击,但人数外于劣势,绝不可恋战。争取在出击的时候取得最好的战果,若能一举抓住或杀死杨明,那这一仗己方就必然会赢。
杨明在大涪领军多年,打了不少胜仗,还曾活捉前楚国兵马大元帅隆戈,这件事情在楚方被视为奇耻大辱。
这一次自己的部队,如果能够通过偷袭,重创杨明的队伍,甚至将杨明生擒活捉,那将是一件扬眉吐气的事情。
于鲜亲自带着几万士兵,躲藏在这一大片庄稼地里,静静的等待着杨明和他手下士兵的到来。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个时辰,杨明的人怎么还没到来。
之前探子曾来报,说杨明领着大军离这里已经不远了,按理说到这个时候,杨明的大军早已经该到了。
于鲜的心中虽然十分着急,但为了避免被杨明的人发现,他又不敢派出太多的探子。只好率领手下大军,继续躲在这片庄稼地钟。
时间又过了一个时辰,于鲜感觉情况不对,按理说这个时候,就算杨明的大军不来,自己派出的探子也应该传回消息了吧?
这个时候都没有消息,一定是杨明发现了自己的企图,想到这里,于鲜出了一声冷汗。
既然杨明已经发现了自己等人,为什么不立即发动攻击?那样的话,早已制定了撤退计划的自己,可以,最快的速度带领手下士兵撤离,这样就会将损失降到最低。
可是杨明等人并没有发起攻击,那么现在就只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杨明正在组织手下士兵四散分开,要将自己所率的这几万士卒全部包围,那样的话,自己手下这几万人将会全军覆。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杨明的士兵改变了行军路线,放弃和自己这几万士兵遭遇,直接突袭自己后方的中军大营。
这两种可能性,哪一种都是于鲜无法承受的,想通这一关节之后,于鲜再也冷静不下来。得马上撤离,带领手下这几万伏兵,回到中军大营,和后方的大部队汇合,这才有和杨明分庭抗礼的实力。
于鲜是一个果断,他知道在战场上绝不可以拖泥带水,如果此时行动过于迟缓。等杨明的军队实现了合围,那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于是于鲜立即下令,队伍立即后队变前队,以最快的速度回到中军大营。
按理说于鲜的这一决定,是十分合理的,既然已经被对方发现自己设伏的企图,当然得第一时间带着手下的士兵撤退。
但是让于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杨明根本没有发现自己这几万伏兵。
杨明也是领兵多年的战将,他在领兵作战的时候,有一个好习惯,就是时常组织手下的智
(本章未完,请翻页)
囊,进行换位讨论。
假设自己是对方的指挥官,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会怎么指挥作战?
从手下众智囊的分析中,找到敌人可能采取的策略,再选择最佳的应对方案。
于鲜可能在这一片庄稼地中设伏,就是杨明手下一名智囊提出来的,听到这名智囊的话之后,杨明觉得很有可能。
但仅仅是很有可能而已,又无法确定这些庄稼地中是否有伏兵,所以杨云并没有如于鲜想象的那样,让士兵四处散开,对这一片地方形成合围。
被称作大涪的“战神”,是杨明很骄傲的一件事情,如果自己贸然让士兵包围这一大片庄稼地,形成合围之后才发现,这一片庄稼中并没有伏兵,那可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
既然自己不知道前面的情况,也不能让敌人知道自己的情况,干脆搞一个灯下黑,来个大家都看不见。
所以杨云派出手下士兵,将一路看的老百姓和路人全部抓起来,一旦有反抗和逃跑的,一律格杀勿论。
在这种情况下,于鲜派出的探子要么被杀,要么被抓反正没有一个,可以跑回去给他报信。
当站在高地上的远望的士兵,看见于鲜的撤离部队之后,杨明才确定了,于鲜的人的确埋伏在这一片庄稼地中。
这一下,让杨明暗自庆幸,幸好没有带着队伍继续向前,不然的话,这次就会遭到于鲜军队的袭击。
不过杨明也有一些后悔,早知道就把这一片区域团团围住,那样的话,这些伏兵即使没有被全军覆灭,也会损失惨重的。
这个时候,杨明甚至还不知道,这一次带兵伏击自己的,正是于鲜本人,要是他知道的话,一定会更加懊恼不已。
见楚国的伏兵准备撤离,杨明当然不愿让他们从容离去,他立即率领手下大军,向着这些伏兵撤离的方向紧紧追赶。
因为是要进行突然袭击,人数肯定不能太多,所以于鲜这次行动,只带出了三万楚兵,当然无法和杨明手下数倍于自己的大涪军队正面抗衡。
所以他们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撤离战场,和中军大营的大部队汇合。
见对方撤离的速度很快,杨明马上做出了很合理的反应,让步兵跟在队伍的后面,骑兵以最快速度,取追击楚兵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