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登基称帝(1/2)
赵长青的父皇一生都在致力于践行儒家中的‘仁’,死后被称仁宗,也无可厚非。
承平一朝,前期经历了改革动荡,中期外强凌辱、后期兵事太多,实在称不得中兴,史官在记载时,也是稳重下笔。
尽可能的将仁宗描述成一位德行具佳的帝王。
实在没办法,找不到太多的功绩,只能从品德方面落笔了。
于是,仁宗的仁字被无限放大,以致于后世史学家们,在谈仁宗皇帝时,都说他是一代千古仁君,与那些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的历任皇帝,成了鲜明对比。
仁宗下葬后,于翌日,赵长青身着龙袍,准备登基称帝。
先是颁布遗诏,代表着的是顺天承运。
当然,这个遗诏肯定不是仁宗皇帝的遗诏,而是魏灵帝赵长渊的让位诏书,大体上写的就是自己德行有愧,致使天下大乱,而赵长青品德高尚,适合当皇帝。
一开始赵长青听到这个诏书,心里还有些诧异,当仔细询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是诸葛亮让赵长渊写的。
好吧。
不得不说,赵长青听到这个遗诏后,有点儿生气。
这个遗诏一旦宣告天下,会不会影响自己昏庸无道的名声呢?
赵长青的登基大典很尴尬,只有楚国派来了大臣朝贺,其余诸国的外臣一个没来。
这也就是说,其他国家,除了楚国这个战略盟友之外,没人承认他的帝位。
当然,他们承不承认也没关系。
文武百官,依次跪拜外承德殿外。
宫中乐手开始奏乐。
总之,这个登基大典,要多隆重,便有多隆重。
待赵长青在众内侍的簇拥下,来到承德殿前时,有人便将国之重宝传国玉玺呈上前来,待接过传国玉玺之后,礼部尚书黄丞起身,宣读登基诏文。
等读完之后,赵长青已经开始想骂娘了。
黄丞向赵长青作揖,高声道:“告祭礼成,请即皇帝位。”
赵长青经由内侍引领,走至皇位,坐在龙椅之上。
每走一步,便有人高呼,“请陛下即位!”
坐在龙椅上后,赵长青本以为流程都结束了,谁知还要什么‘排班。’
排班齐后,众大臣还要鞠躬作揖,先三拜再三拜,其中,宫乐要点到为止,总之,规矩极多,大礼仪也是极多的。
乃至到最后的百官就位、大臣朝贺,就已经耗费了两个多时辰。
而后,众大臣还要在通赞官与礼部尚书的指引下,向皇帝三跪九叩,如此,整个登基大典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而赵长青,也是史上有史以来第一位没有皇后的大魏国皇帝。
这个一整套流程走完,赵长青已经非常劳累了,差不多整整一天的时间啊,心太累。
从现在开始,赵长青就要自称为朕了。
既然当了皇帝,那么曾经的有功之臣、从龙之臣,自然要封赏。
赵长青身穿衮冕,端坐在龙椅之上,看到台下跪拜着的众人,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何谓权柄之重。
皇帝登基之后,先要安抚寰宇之内,即大赦天下。
还要去宗庙祭祖。
等一切都忙活的差不多了,也已经到了傍晚,封赏之事,只能留待明天了。
翌日,朝会。
赵长青第一次上朝。
很罕见的没有迟到。
他先颁布了几条赏赐,都是针对于诸葛亮他们的,
册封曹参为天策上将、太尉、赐九锡、领御林军。
册封诸葛亮为同中枢门下三品、中书令,封武国公、赐免死铁卷、统领百官。
册封赵云为骠骑大将军、护国公兼任兵部侍郎头衔,领禁卫军。
册封萧逾明为佑国公,辅国大将军,领武卫军,赐九锡。
册封陈庆之为胡国公、镇国大将军、领骑骁卫、赐九锡。
册封剑一为大魏剑圣、御前大将军,领大戟士,护佑皇宫安危,封剑阁为国宗、赐天子剑。
自此,赵长青的五虎上将算是有个雏形了。
诸葛亮等人都很感激,他们万万都没有想到,自己所受到的封赏居然如此隆重。
然而他们是万万没有想到,赵长青只是对这个赏赐的规模大小不太清晰罢了。
否则,知道了赏赐居然这么重后,说什么也不会这样赏赐。
满朝文武大臣多有不满,不就是从龙之功吗?你居然这样赏赐?
这也太…
令人惊叹了。
但是他们在听到玄武门之变的事情后,一个个都以赵长青马首是瞻,哪个还敢公开反对他啊!
而赵长青因为看不懂各卫、各军复杂的名头,便大大整改了一番,即武卫军十五万,统领京城外城安危。
御林军负责内城安危,统兵十五万。
禁卫军负责城内各街道巡逻、护卫,统兵十五万。
再设骑骁卫,统领魏国最精锐的铁骑,设置兵力大概也在十五万左右。
由剑一新建一军,名为大戟士,佩剑,护佑皇宫安危。
以上各军麾下,在设各营,由各营将领分开治理。
足足七十万大军,就这样被赵长青草草安排了。
一开始,诸葛亮是坚决不同意这样安排的,古往今来的中央,从未这样安排过军队,日子一久,赵云他们会拥兵自重的。
但是对于赵长青来讲,越是诸葛亮反对的事情,他就越要去做。
他这个做法,也让不少的文武大臣们暗暗骂他昏庸。
但他们实在是想不到,赵长青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