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章沿革地理(3/3)
间有所出,特别是明末以降,学者有感于“空谈心性”的误国殃民,提倡实学之风大盛。顾炎武曾作《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主旨在于“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读史方舆纪要》更是详论“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得失之迹”。前者重在讲地理条件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后者重在讲地理条件和军事的关系。顾祖禹在一首诗曾说:“重瞳帐下已知名,隆准军中亦漫行。半世行藏都是错,如何坛上会谈兵。”此诗的浅意是说,在项羽的军队终都很出名(史记上说项羽重瞳子,重瞳指项羽),在刘邦军中也可以随便走(刘邦外号叫隆准公,就是大鼻子)。可惜半辈子所做的都是错的,怎么能够纸上谈兵。这首诗正可为他一生的追求作注脚。
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前后历时30余年,可以说是以毕生精力尽于此书。他身遭亡国之痛,但却始终坚持志节,不求名于时,不求禄于世,长期生活在“贫贱忧戚”的环境里,寄心事于著述,实在难能可贵。他的目的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保存故国文献,以便在将来反清复明的大业中作出贡献。
他的挚友魏禧很了解他,认为他“深思远识,有在于言语文字之外”。他在开始编写《纪要》时,曾有“含饥草传秋窗永,隐隐空山有哭声。”“江底可怜沉铁锁,掌中犹喜抚金瓯”的诗句,可见他是以无限沉痛的心情来编写此书的。
《纪要》最大特点,是具有极为浓厚的军事地理特色,经世致用思想贯穿始终。他象父亲柔谦一样,痛心于明朝统治者不会利用山川形势的险要,不会汲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所以此书对于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叙述最详,而于景物游览之胜,则多从略,以便为未来的反清复明的大业作出贡献。正因为这样,所以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将它列入兵家;梁启超也认为此书“实为极有别裁之军事地理学。”;“其著述本意,盖将以为民族光复之用。”
状态提示: 025章沿革地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