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军人荣誉(1/2)
第140章 军人荣誉
李傕认为,周军行动缓慢,干脆自己县城也不要攻了,赶紧向西撤回蓝田,先稳一稳或许还有的打。
事实也如他所判断的那样,周军主力并没有及时追赶上来。
但等他领军跑了小半天,快到蓝田的时候,就发现,他是没机会再稳一稳了。
因为蓝田已经插上了周军的旗帜,那位历史上就很擅长迂回奇袭、截人退路的将领徐晃,早已转进如飞,趁着李傕将大部队拉出,蓝田空虚的时候,把城给偷掉了。
昔日叱咤风云的大司马、幕府(车骑)将军李傕见前无退路,后有追兵,也只能仰天长叹:“难道这就是我的命运吗?”
也许这句台词太中二了,也不符合本的气质,但很符合李傕这种身份的人。
此时,李傕回忆起了曾经的种种过往,随董卓入洛阳、破朱儁,后又败吕布、杀王允,占领长安,把持朝廷大权,直到杀樊稠,挟汉帝、战郭汜,直至今日,被人前堵后追,狼狈不堪。
那真是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
在最后一刻,李傕重新拾起了作为西凉军阀的尊严,决心要像一个真正将军一样,迸发出绚烂的华光。
李傕久经沙场,深通谋略,用兵能力还在孙文台之上,他十分清楚,如果他一根筋拼了,那正中周易下怀,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人以极低的战损比彻底歼灭。这样的败仗,对他而言,是死后都无法忘怀的耻辱。
因此,他要用尽才智与谋略,给周易这个狂妄的年轻人,留下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毕竟自己手上现在还有五千西凉骑兵,两千弓弩手和五千步卒,他决定使出极其无耻的一招:
守角。
从地形上来看,已被徐晃控制的蓝田在整个战场的最西边,面秦岭,负骊山,东南两面以秦岭为界,堪称三辅要冲。
蓝田县境内地形复杂,地貌各异,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南部为秦岭北麓延伸地带,东部为骊山南麓沟壑区,中、西部川原相间,灞河、浐河等重要河流贯穿蓝田境。
李军目前就在蓝田与郑县之间的可以视为山谷的地形里。
身后周易的追兵与他们形成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
那么守角是怎么守的呢?往北面黄土高原上收缩。
黄土高原在汉朝的时候还不是光秃秃的,是有许多林木的,而这些密集的树木,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阻挡远程攻击的效果。
李傕军退到高原上,弓弩手最前,持戟士在中间,其中持戟士分为两部分,年龄较大的放在后边半跪着以节省体力,其余紧挨着弓弩手,形成类似罗马早期式三线阵的态势。
至于西凉铁骑摆在最后,随时准备在时机恰当的时候加入战局。
当李傕排兵布阵完毕后,周军追上,结成鹤翼阵,向高坡上的李傕军进行射击。
然而低地打高地的劣势、外加高坡上植被的阻隔,让周军的射击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效果。反倒是李军的两千弓弩手,凭借高度优势,对追击而来的周军造成了可观的杀伤。
本以为这一战就要轻松拿下了,没想到敌军仍在强烈抵抗。周易感到有些棘手。
他尝试用弓弩手和火器部队进行掩护,同时派遣步兵稳步推进,进攻高坡。
然而就在部队刚刚往高坡上走了十来步时,周易骤然觉得浑身血液凝结一样,瞬间警醒。
遭了!
他想赶紧撤销进攻的命令,但指挥数万人的部队怎么能短时间内反复下达相反的命令?那样搞不好会更糟。
因此,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硬吃下接下来的损失,等部队阵线重新稳住后,再往回撤。
他已经预见到了下一幕,而李傕也的确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开闸泄洪一般地放出了自己的步兵。
对,骑兵先不着急上。由于见识了李暹三千骑被周军手中“烧火棍”一样的玩意瞬秒,李傕并没有马上派出骑兵,而是让自己步弓手的三线阵先动。
弓弩手摆成松散阵型不断发射弩矢,进一步降低有着数量优势的周军弓弩手所造成的伤害,同时后面的持戟士在林木的掩护下向山坡下的敌军发起冲锋。
前排周军快接近坡上树林时,被突然冲出的敌军惊吓,尽管很快恢复镇定,但从高处急速俯冲下来的手拿长戟的敌军,其冲击力都快能够与平原上的骑兵相媲美了。
三千人持戟士杀入阵中,来不及被保护的火绳铳兵和旧式火铳手被杀伤近半,慌忙后撤,又与弓弩手挤成一团,白白被敌军捅刺。
而等到他们终于向后脱离一线战场,后面的步卒填补上来时,李傕军三线阵中剩余的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又冲进战阵,立刻搅翻了局势。
周军节节败退,又互相踩踏,被自己人撞到摔伤、踩死的人,竟比敌军亲手杀死的人还要多。
周易看着眼前的局面,只觉一阵透心凉,暗叫一声:“坏了!”
果不其然,就在战局混乱的时候,西凉铁骑在李傕、胡封的率领下,分作两股,突然从山坡上冲下,侧击周军军阵。
尽管周军也有规模庞大的骑兵,但已经说过了,周军的骑兵人均0.3匹马,今天到场的骑兵,实际上只能按三千计,剩下来的顶多算是轻步兵。
吕布、成廉、张济、张绣想指挥他们真正可用的三千骑兵去抵御西凉铁骑的冲锋。然则现实告诉他们,这是不可能的。
骡马都是上坡难,下坡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