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制度和国民性的演变(2/2)
唐时期,为了改变官员都是士族的局面,出现了考试制度,也就是后来演变成的科举制度。现在说起科举制度好像成了落后的封建社会的代名词,但其实科举制度是一种考试制度,是古代选拔人才模式的一大进步,比同时期的欧洲强得太多了。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还处在实验阶段,只算是安抚民间的一种手段,科举制度真正成型是在宋代。宋代门阀士族彻底瓦解,有很多宰相、名臣皆是出身寒门。当然,宋代皇帝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稳定,而且还将地方的许多权利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打压武将,使大臣和地方无力向皇权挑战。
宋代学习的风气昌盛,中国古代的许多民间书院也是在此时建立的。“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社会最底层的穷困之人也想着要让自己的儿子上学认字,欧阳修和朱熹等还强调过女人也应该多学习文化,女人学习在当时相当普遍,也因此宋代的女诗人词人也是历代最多的。如果说之前的国民性和风尚,主要只存在于贵族或者士族之中,而宋代的这种风尚则完全是属于全体民众的了,这也是宋代追求平民化的结果。
当然,宋代重文轻武,也彻底改变了之前的尚武之风,导致后来的汉人普遍文弱,为之后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但不管怎么样,这毕竟还算是一种好的风尚。而从元代开始,由于蒙古贵族无心管理汉人,便让一些民间的地痞无赖来管理,甚至有的高官直接放高利贷,让手下的打手把还不起钱的人的妻女抓来,在脸上刺字,然后卖作奴隶,无所不为。达鲁花赤是元代负责地方管理的官员,本来只能由蒙古人来担任,但汉人里的一些地痞无赖学习蒙古人的生活习惯,把自己扮成蒙古人,居然就当上了达鲁花赤,这些人当了地方大官之后那就可想而知了,断案根本就不管是非曲直,只看谁给的钱多。
到了明代情况并没有什么改观,情况和元代时差别不大,这种流氓无赖的社会风气在此时彻底形成。而且明朝皇帝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士人,维护自己的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僵化,变成只会按照固定格式写华丽文章的考试机器。而且还建立了特务机构,监督士人臣民的言行举止,中国人开始变得谨小慎微,许多之前的优良品质大都开始丧失。
清朝就更是“青出于蓝”了,把臣民都打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奴才,还大兴文字狱,文化阶层的人都不敢写东西,信件之类看了之后也要尽快烧掉,而且开始流行了互相揭发举报的风气,对后来造成了极坏的影响。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人的劣根性便真真正正地形成了。
但大家要知道,中国人的国民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