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碾米(二合一)(2/3)
种车轮陆叶是搬不动的,但推起来很轻松,他记得小时候就很喜欢推着这种车轮玩,转来转去的十分有意思。将车轮推到了爷爷住的房间的外面,墙面靠着一个木制的板车车架,陆叶人小力弱,没有去动,等叶元秋将三袋谷子从后厅仓库拎了出来,将板车装好,稻谷搬到车上,又去厨房拿了两个干净的水桶,这才准备完毕。
叶元秋拉着板车,沿着门前的小路朝村子里的碾米店走去。
陆叶看着车上放着的水桶,问道:“妈,等会碾好的米是不磨了吗?”
“这么多要磨到什么时候去。”叶元秋在车前回答,“等会碾完米,然后再打成米浆,就几毛一块的事情,回来就可以做糕了。”
“哦,这样啊。”陆叶点点头,从叶元秋的语气里,他多少听出了一点不一样。
大概就是这两天卖热开水和灯盏糕挣了几十块钱的缘故,使得叶元秋不知不觉间也会考虑起生产效率,换做以前,他觉得老妈肯定是,花钱干什么,又不是没手没脚,不能自己做了。
昨天的灯盏糕用的米粉并不多,是叶元秋直接在邻居家借用石磨磨的,石磨这种东西如今还有,但也渐渐算是老古董了。到了后世,几乎就很少见,有的话,还会有些来淘货的人收。
陆叶小跑着跟在车后,几次想要推车,发现走的速度还没叶元秋拉着车快。
他家门前的这条路其实不太好走,宽的地方有两米,窄的位置差不多就在一米五左右。
大概要等到陆叶上四五年级,扩充过一次,路宽撑到了两米五这样,之后又到了村村通之后,地面会打成水泥路。
好在路虽不太好,但三个半袋的稻谷,一百多斤,用板车拉还是很轻巧。
碾米店距离陆叶家也不算远,大概就是两三百米,是路边的一户人家,陆叶也认识,只不过忘了名字。对方将自己原来的旧厨房,改成了店面,用来做碾米的生意。
这种碾米店在南方农村极为常见,一般一个村子都会有一到两个,算是便民生意。往前一些时候,应该是有碾米厂,不算私人生意。当然要是六七十年代以前,很多人还得靠石碾来碾。
“你在外面等着,别进去了,里面灰尘大。”
叶元秋将三个小半袋的稻谷搬下板车,没有让陆叶进到碾米点里。
陆叶点点头,这种碾米店米粉米糠飞散,粉尘都很大。
他站在店外,大概看了一眼,碾米店里放着的是一台柴油碾米机。
这时候的碾米机多用的是柴油发动机,少数一些也有用电的,一般都是稻谷脱壳和碾粉碾浆两用。
稻谷脱壳自不必说,碾粉碾浆主要针对的就是米粉和红薯粉。
碾一次米或者米粉米浆,店主根据重量,收取费用。或者如果家里没有喂养家禽家畜,直接用稻谷脱壳后的米糠抵扣费用,有些可能还会倒找钱。
轰隆隆的声音很快响起,柴油机冒着的黑烟,从碾米店里传了出来。
陆叶百无聊赖地坐在板车边上,打量起了周围的环境。
和记忆里一切的环境都带了土黄色的滤镜不同,此刻展现在眼前的一切,都极为鲜活,色彩明亮。
碾米店前的这条路是上云村的主干道,按照公路分级应该算是乡道。至于所属的生产小队,陆叶记得应该是叫做“洋灰坝”,这也是地名。
洋灰坝道路两侧零零散散的居住了不少人家,也栽种了不少树木,冬日里有些叶子落了,光秃秃的,看着仿佛已经枯死了一般。
当然,青绿的树木也有不少。以汉x县的纬度和气候,哪怕是冬季,其实山间望去也是终年翠绿,需要落叶过冬的树木仅仅也就一部分。
哗啦啦的流水声从路边不时传来,陆叶站在路边微微侧头,就能够看到在这条贯穿整个上云村的主干道旁边,还有一条小溪。
不同于白日里在彭严处外面河滩闹出动静的柘溪,那条算是流经阳信镇诸多村落的主河道,滋润两岸,而这条小溪只是一条支流。
陆叶不知道其他地方是如何称呼,但是在汉x县北片所属吴语最南面片区的方言里,似乎是没有“河”这个词的,都是用“溪”来代替。
上云村有三条水脉,一般上云村本地人称呼,小溪没有正式命名,就是叫做“小溪”,就是把流经上云村的柘溪叫做“大溪”,在上云村村尾还有一条无名的溪流,叫做“溪子”。小溪和溪子,在上云村村外两三公里的地方汇合,那地方叫做渡船头。水面大宽,可以行船。
小溪的河面大多数只有三五米宽,除了刻意修建堤坝的地方,多数河段的水都不深。
而洋灰坝的地名由来,就是在小溪上修筑了一个堤坝,拦河蓄水,所以能有六七宽,附近的人也不饮用,多数是用来洗洗涮涮。
“经过洋灰坝,再往里走一些,就是小学了。”
陆叶坐在板车上,双脚在车旁晃荡,脑海里的记忆不自觉地就跟着道路延伸了出去。
他重回童年这些天,一直都是想着该如何尽快让家庭摆脱贫困窘迫的境地,倒是没有对自己这个小学生的身份,太过上心。
“还好最近都是寒假,不然这些天都要上学,那是真的有些难熬。”
下学期是小学一年级的下学期,对于小学的记忆,陆叶除了有限的几个老师的面孔,其他的几乎都忘得干净。
而且,陆叶的小学一年级是读过两年的,今年已经是第二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