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一个中国移民的历程(1/2)
根据1841年3月15日,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在南京签订南京条约,印度的恒河以北地区归中国所有。 直到今天1883年1月1日,已经有差不都42年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足够两代人的成长,在中华帝国的北印度省,从未出现过叛乱或起义。
因为这里的土地的主人已经是汉裔了。从1844年开始的清理运动到19世纪六十年代进入**到现在基本结束,在帝国的北印度省已经不存在任何一个印度人了,留下的印度女人也都已经加入的汉籍成为了汉人。
北印度省包括后世印度恒河以北的土地加上尼泊尔、不丹和锡金。后面三个国家的国王,头衔依旧保留但国土已经并入土地是中国北印度省。现在生活在北印度省的人口大约3000万,华夏族汉裔占53、廓尔喀人占31、华夏族藏裔占15、其他1。而原主人已经和非洲黑叔叔生活了很久了。
张华翔已经59了,看着眼前为自己忙碌着筹办60寿宴的几个儿女,他感到自己的人生很满足。张华翔祖籍在河南,是家里的老三。经过兵灾和饥荒的日子他们家就剩下他二哥和他了。在他二十岁的时候他选择了走上了移民的大队伍。
他的人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坦然无奇的,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最喜欢父亲讲起他传奇的一生。
1842年,张华翔首先到的地方是兰芳,在帝国的海外领土只要你够勤快够努力总能赚到钱,东南亚有大量的土地等着人去开垦。张华翔一到坤甸的港口就被告知获得了一片足够大的土地,他选择了在这20多亩的地里中上了土豆,因为在他小时候是土豆救了他的命。
也许是运气使然,这一年丰收的季节,土豆成立帝国最抢手的农产品,因为皇家财团下属的皇家食品公司研发了薯片,然后必胜客餐饮集团和肯德基餐饮集团相继推出的薯片类食品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一年所有的食品公司都在收购土豆。
张华翔赚了,赚了一大笔。20亩地的收入是27900华元,这样的钱足够张华翔在当时最繁华的上海买一栋不小的房子了。
老百姓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智慧,张华翔自己也知道这次只是机缘巧合,农民最知道自己的地适合种什么。第二年他雇佣了几个“包身工”土著开始种植水稻,土著很懒,他一年的时间都在想办法让这些包身工更勤快。当然这一年的时间他都用在学习上,中国老百姓没有那个是不希望获得知识的,张华翔也不例外,他花了一年学习识字,书读的不多但成人教育学校的老师确实教会了他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这一年他赚的钱不算多,但他讨到了一个老婆,是一个东瀛女人,这一年是他自我感觉最好的一年,有钱有房有地有老婆。没有比这再好不过的事了。
这一年张华翔22岁,可以说已经积累的万贯家财。
1843年,他决定再去闯一闯,他带着已经怀孕的东洋老婆跑到了帝国新获得的北印度省,这片恒河以北的平原。
中国人绝对不缺少勇气。
土地是中国人传统的心结,张华翔也不例外,他以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加尔各答附近200亩的土地,开始了自己长达37年的种地生涯,他不是没想过去经商,但他觉得自己现在的人生已经很好了,安安心心的过日子才是最好的。
今天是他办六十大寿的日子,民间习惯在五十九岁的时候为老人做寿,这也是以前平均寿命较短的原因造成的风俗。1840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是25岁,没错就是25岁,这个数值现在已经提升到了66岁,这样的成绩是绝对的奇迹。
当然今天除了过寿,最重要的是他张家的分家。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嫡子老大要继承家里的主要财产,张华翔怎么说也算有点小钱,所以有几房小妾,张华翔膝下五子四女,算是一大家庭了。除了几个嫁出去的女儿和给未嫁人的小女儿准备的嫁妆剩下的全是五个儿子的。
长房的两个儿子继祖和继宗分到了老子名下的土地和祖宅。剩下的三个儿子张华翔也给他们每人准备了房子和他在农业公司的股份。
实际上张华翔的五个儿子除了老大外剩下的都对他们老爹给他们的财产都看不上,他们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现在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并不是看不起他们老子的田,只是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能被土地捆绑了,五个人早就讨论好了这些财产全部暂时由老大管理,到时候的收益全部用来供养几位母亲。张家不算高门豪富,也不会有电视剧里的勾心斗角。
最大的儿子也不过40不到正是人生奋斗的壮年,等不要说其他的几个了,都有了自己的事业。
老大继祖算是张华翔培养的继承人,一直老老实实的在父亲手底下打理田地,现在儿子都已经上高中了。老二继宗算是兄弟几个里混的最好的一个了,现在在西南日报的北印度报社里到编辑,算是文化人收入也高,社会地位也不低。
张华翔另外取了三房小妾,都是印度女人,按照帝国婚姻法的规定汉族女子不为妾的规定,张华翔也就只能找了三个看的过眼的印度女人凑活了。当然张的正妻是东瀛省人算不上纯正的汉族,但根据帝国法律上规定的嫁给汉人就算汉人的条例,张华翔的大老婆也是汉人。
也许因为几个儿子女儿都是混血儿所以长相上都还可以。老三张开事、老四张开业、老五张开行因为都是印度女人生的所以肤色上有点黝黑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