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为小流忙写得歌,就这样诞生了(3/3)
记者江山,”江山立刻老本行上身,边说边递出了两张名片:“欢迎二位老师上浦江找我玩去。’
李谷壹接过名片仔细看了看,能办得事还真不算少。
虽然只是半路拼桌,但一番横跨时代、行业,外加七嘴八舌的交流后。
江山在李谷壹的眼中,还真成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新时代小青年了。
“既然是记者,平时也会在报上发表文章吧?”
“必须啊,”江山很肯定的笑了:“咱就是吃这碗饭的,不然,也不好为朱逢博老师的歌发声呀?”
“我这里有一篇文章,保管内容属实,”
说话间,李谷壹从自己的小皮包里拿出了两页稿纸:“不过,你们东方都市报……敢发出去吗?”
……
返回邮局招待所的路上,酒后寒的陈佩丝冻得跟孙子一样。
虽说吐词不大清晰,但好歹调还是那个调:“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
背着小鱼儿的江山:“属于我。”
抱着小白的刘小庆:“属于你。”
二重声的黄永钰和邵伯林:“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虽然,这一段路程相距不远。
但对于这几个走一路,唱一路的新一辈来说,依然表示够呛。
于是,江山同志很开心的为大家,开了几间1块2一晚的单间。
……
12月25日,距离1980年还剩下整整一周的时间了。
上午,记者丁铃铃按照之前约好的时间,走进了南-京路上的东海咖啡店。
清咖1毛8,奶咖2毛3。
在点好了两杯咖啡后,身穿一件深蓝色长大衣的朱逢博,微笑着看向了面前的记者同志。
“您好,朱老师,”面前这位年轻的女记者,似乎一点都不紧张:
,请问您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一位歌唱家吗?”
“不是的,”朱逢博很客气的笑了笑:
“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位建筑设计师,所以在18岁那一年,我考进了同济大学的建筑系。”
“……”丁铃铃愣了一拍:“那之后,为什么又走上了音乐……”
说来话长,但长话也可以短说。
一问一答几个回合后,采访的气氛渐入佳境。
“你说什么?”
朱逢博差点打翻了手里的咖啡:“廖经理找的那位负责人,就是你们科的科长?”
很显然,朱逢博已经听说了《蔷薇处处开》出港转内销的事。
“是的,”
丁铃铃老老实实的点了点头,然后拿出了当天的东方都市报:
“您瞧,咱们报社针对《蔷薇处处开》的系列报导,已经从今天开始了。”
顺着对方的指点,朱逢博很快看见了头版上的那条“热烈庆祝”的短讯。
“这……”
她一时有点转不过弯了,愁了两天的事,这一会竟然:“成喜讯了?”
丁铃铃没说什么,只是用力的点了点头。
时间一分一秒的滴答作响。
几分钟后,朱逢博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两页稿纸:
“来之前,我还有点犹豫,”
但,既然大家已经上了同一条绳了:“我自己写了点东西,你们报社如果胆大的话……兴许能用得上。”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