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张海迪:刀尖上的舞者(2)(1/2)
她是张海迪,她是我们的“保尔”,虽然身有残疾,但是在悲悲戚戚地抱怨上天的不公和顽强的自我拼搏中,她选择了后者,成为一个踏着刀尖起舞的强者。
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2008年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这些对于张海迪来说,都只是生命的一个片段而已。
“保尔”在人间
2008年11月12日,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评选出了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当选的人就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杰出代表——张海迪。
对于张海迪,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虽然命运对她来说似乎显得特别不公平,脊髓病、瘫痪、癌症,每一样都让常人无法承受,但从这个看似柔弱的女性身上时,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伟大灵魂的不屈。
1955年秋天,张海迪在济南出生。5岁那年,脊髓病使她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就开始了她奋斗的人生。
那个时候没有条件上学,张海迪便在家自学。太阳东升西落,一个个日子在转瞬间流逝,张海迪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完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岁那年,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聊城一个偏僻的农村,于是她给缺少音乐老师的孩子们当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们唱歌。这期间,她发现落后的农村没有医疗设施,于是便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针灸,为乡亲们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年轻的张海迪开始酝酿已久的文学创作,写下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随着《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这篇文章的发表,张海迪成为人们眼中的“保尔”。
而这位当代的“保尔”,靠着自己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1997 年被日本 nhk 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 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 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力的世纪女性”。
把光留给人间
“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张海迪这样形容自己。
生活中的张海迪经常去福利院、残疾人家庭看望那里的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自己的礼物和温暖。这些年来,她把自己的稿费捐给灾区的孩子们,还积极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
张海迪的助人为乐是周围人有目共睹的,当年她自学针灸的时候,为了找到准确的位置,她忍痛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几年过去,她成了当地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无偿地热情接待。
那时候有一位姓耿的大爷,患脑血栓后瘫痪在床,疾病使他无法开口说话。张海迪知道后,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风里来雨里去,在她的精心治疗下,耿大爷终于能开口说话了,慢慢地也能走路了。看着耿大爷脸上的笑容,张海迪深深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得到的幸福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张海迪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和助人为乐的精神,也鼓舞着不同民族的人,她曾三次应邀出访日本、韩国,举办演讲音乐会。1995 年,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
也许正如张海迪说的,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财富,同时为他人带去幸福,才是真正的人生。
做一个生命的舞者
“残疾对于人类来说是一大痛苦,总是需要有人来咀嚼。我感谢生活给了我一支能说话的笔,它让我去倾诉、去抗争,我不仅活着,而且在写作中放飞了心灵。”
现在张海迪的身份是作家。 2002 年10月,她的长篇顶》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图书,一年后,《绝顶》获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她喜欢用自己的文字告诉人们很多心灵深处的故事,她喜欢用自己的笔触帮助更多的人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看淡人生的风雨。
时光在流逝,生活在继续,海迪说她最喜欢的事情是散步。散步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三样东西:闲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双腿。可惜的是,张海迪没有健康的双腿,不过她照样可以散步。
她的散步一般是这样开始的:丈夫做自己的腿,推着她行走。为避开围观的人群,她将散步的地点换到自己的家里。家里有怡人的景色吗?当然有!靠在丈夫身上,张海迪不断地描述自己脑海中的那些风景:一棵树、一片湖、一根电线杆、一阵狂风、一场疾雨……景色在张海迪的描述中美丽而生动。
她写油画、唱歌、读硕士……她也很喜欢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20多年过去了,如今,已过知命之年的张海迪,经历了癌症的折磨、死亡的挑战,她依然坦然面对生活,笑傲人生。
在生命的旷野中,我们似乎又听见了她和记者的那段对话:“如果你能站起来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