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亦舒:俗世中的侠女(10)(1/2)
她美丽而豪爽,但她更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擅长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她麻利、泼辣, 15岁就已成为报纸杂志的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 她崭露头角,便一举成名,成为香港文坛的一朵奇葩,她和哥哥,还有金庸并称“香港文坛三大奇迹”。如今,她的读者遍及全国,她出版过无数作品,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就是亦舒。
香港文坛的奇人
香港文坛曾有三大奇观,即金庸的武侠、倪匡的科幻、亦舒的言情。亦舒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同时也是作家倪匡的妹妹。
亦舒原名倪亦舒,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1946年,亦舒出生在上海,祖籍浙江镇海,5岁时随同家人从大陆到香港定居,曾经就读于嘉道理小学和北角官立小学,毕业于何东中学。
15岁那年,念中学的亦舒就已经开始写稿,常常有报刊的编辑追到学校来向她要稿,因此她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中学毕业后,她又担任《明报》记者,以及做过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工作。1973年,亦舒留学英国,修读酒店及食物管理,3年之后回港,陆续做过新闻官、编剧等工作。
亦舒美丽而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为她的幻想色彩——虚无缥缈,却又执著而不肯放弃。她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善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人如她的作品,麻利、泼辣,但她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能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无论在曼彻斯特做学生还是在香港做官,亦舒依然坚持写她的文。以前,香港政府不许工作人员卖文,所以亦舒就用新的笔名发表,当新的笔名泄密,又重新换另一个,哪怕冒着丢掉饭碗的风险,她也要写。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70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朝花夕拾》等。同时,她已成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俗世中生活的智者
“一个女人,要有很多很多的爱,没有爱,要有很多很多的钱,以上两者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 这是亦舒最广为人知的名言,这些文字,虽不华丽,却很深刻,有人甚至拿来做“葵花宝典”,应对真实的生活。
虽然是俗世生活,但亦舒由衷地热爱着它,因为她对生活有睿智的理解和看法,知道如何应对。初中时,亦舒穿着中学校服去交稿,于是便想,一定要为自己买一件衬衣。那时,一千字稿费才六块钱,她足足写了一万字,才从百货公司买到一件衬衣,共花去三十七块半。一旦喜欢上什么,亦舒绝对不会嫌贵,她会用整月的稿费去买一套连名人都嫌贵的连卡佛名牌套装,当然,她也会穿着蓝色的牛仔短裤,套一件退了色的t恤,坐在大饭店里吃饭,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她的生活取决于自己的喜好,不受外界干扰。
亦舒对生活的睿智,还来自于生活的低调,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她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写作到7点多,然后照顾女儿、打理家务。所以,女儿从来没见过她写作,她也从来没告诉过女儿自己的职业。后来,女儿问及,她反问女儿自己是否是好母亲,女儿说是,问女儿自己照顾得她好不好,女儿说好,她便说,那你理我是做哪行的、做什么。
“一开头就持悲观态度,往后便不会失望。”亦舒这样告诫人们。所以她最爱看《红楼梦》、《莎士比亚》、《鹿鼎记》,因为里边有世俗的人,并且都有双面性,过着现实的生活。亦舒自称是家族里最钝、最不聪明的一个,其实,那是她对待生活的另一种智慧。她认为,一个好作家应该正确面对生活,至少要学会用一种昂首的姿态应对。
辛辣到被称为“师太”
不读亦舒终身误,一读亦舒误终身。这是读者给亦舒作品的最高评价,因为不读,所以懵懂。因为读了,所以懂得,反而绝望。虽然这样的说法过于夸张,但也看出她作品的分量够足。久而久之,人们把洞悉世情、聪明绝顶的亦舒称为“师太”,人们早已认定她修炼成精。
亦舒的辛辣老练由来已久。少年时,她很反叛,母亲说她“敏感,情绪化,容易激动”,但她的才气很早就令人瞩目。亦舒很早就在《中国学生国报》写稿,写得勤而快且好,在同学中鹤立鸡群,成为编辑眼中不可多得的才女。
小小年纪,亦舒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美丽而豪爽的才女”。 这成为她敏锐、麻利、泼辣、执著性格最早的温床,但她具有的敏锐观察力与触觉,善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却是源自于她的阅读爱好。
12岁时,亦舒就开始读鲁迅的《野草》,后来还在一家文学杂志社里,将整套《鲁迅全集》全部读完,这使她后来的行文一针见血、爽快犀利。同时,她还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亦舒的生命力是非常顽强的,虽然有时也满嘴的愁,但这只是心血来潮,向大众做做情绪表演,转眼间,又嬉笑怒骂开来。
泼辣、尖刻、逼真,她常以三言两语切中时弊,鞭辟入里。她写的都是灰暗的故事,让人觉得她定是愤世嫉俗,对世界充满愤怒与不屑,甚至仇恨。但她其实是深爱着这个世界的,她渴望温暖和真情。亦舒仿佛就是一个道行高深的人,在俗世中,冷眼旁观着芸芸众生,或悲或喜或怒,无关别人,只存于心,表于文。
亦舒如是说: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