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苏轼(三十九首)(3)(2/4)
,儿童尽、楚语吴歌7。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8。云何。当此去,人间底事,来往如梭9。待闲看,秋风洛水10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注释】
1作者于这时奉调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副使。
2会:正当。李仲览:名翔。这时他奉杨元素之命来看苏轼。
3遗(wei未):赠送。
4岷峨:指四川的岷山与峨嵋山。
5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强半:大半。这年作者刚五十岁。苦:甚、极之意。无多:不长。
6元丰三年二月作者被贬至黄州,到这时已四年多,其间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所以称再闰。坐见:白白地看着。即空过了。
7楚语吴歌:指黄州一带语言。这里古代属楚国。这句说小孩子已不讲四川话而习惯于用当地方言。
8社酒:指春秋两次祭祀土神所用的酒。老:作动词用。东坡:指苏轼在黄州所开垦的那块荒地。这三句是说当地父老们拿了鸡、猪肉和酒来送行,并且劝他还回来终老于东坡。
9底事:什么事。如俊:象梭子般不断地来往。
10秋风洛水: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起故乡吴中(松江)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便弃官而归。详见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6。这句与开首两句呼应,表示想退隐还乡。
好在:问候辞。柔柯:细枝,指细柳条。这两句是希望爱护我栽的那棵细柳。
江南:黄冈在长江以北;江南,指武昌一带。末两句是希望附近父老们不要忘记他,自己也想能回来退隐江湖之上。
【简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四年多,这时将要离此去汝州,想到离家万里,年已半百,又不禁发出“归去来兮,吾归何处”的感慨。在黄州,交了不少“山中友”,孩子也都熟悉了这儿的风土语言,真是舍不得离开。接着写对雪堂前细柳的怀恋,对江南父老的托付,都是表示出自己贬居后的思想情况。词中曲折地道出他被贬来黄后曾无可奈何地拟作久居之计;几年来逐渐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转而在离开时又产生了恋恋之情。他就是怀着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离开黄州的。
水龙吟次韵1章质夫杨花词2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3。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4。萦损柔肠5,困酣娇眼,欲开还闭6。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7。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8。晓来雨过,遗踪何在9,一池萍碎10。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1依照别人来词的用韵而作词答和(he),连次序也相同的叫“次韵”或“步韵”。
2章质夫:名楶(zhi治)。苏轼的友人。他的原词是:“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花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园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元祐二年正月章楶在京,四月离京,写作此词应在四月之前,这时苏轼正任翰林学士,和词当亦作手此时。
3这句是说无人爱惜杨花,任凭它飘上坠下。本词的“杨花”即章词中的“柳花”,即“柳絮”。
4有思(si四):有意。两句是说杨花从枝上落在路边,看似无情,其实却是落花有意。
5萦:回绕。这句是说辗转思念愁坏了柔肠(指细而柔的柳枝)。
6困酣:困倦得很。两旬说困倦得眼睛想睁开又闭上了(指细长的柳叶)。
7这三句用唐金昌绪《春怨》诗意:“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上片用拟人手法,既写杨花又写人。
8落红:落花。缀:连系。这里以落花作为陪衬。
9遗踪:遗下的踪迹,指雨后的杨花。
10萍碎:苏轼旧注说:“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实际上杨花落入池中,只是看起来象浮萍一样。
春色,指杨花。二分尘土,应上面抛家傍路,指杨花有三分之二落在路旁。一分流水,说杨花三分之一浮在水面。
离人泪:唐人诗:“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此用其意。按《水龙吟》末三句的句式本为五,四、四,本词有所变化,为三、四、六。
【简说】
本词是和作。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词中刻划了一个思妇的形象。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而杨花飞尽化作“离人泪”,更生动地写出她候人不归所产生的幽怨。王国维认为“咏物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就是由于能以杨花喻人,在对杨花的描绘过程中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比章质夫的闺怨词要高一层。
浣溪沙春情
道字娇讹1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鬟2倾。彩索3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4不闻莺。困人天气近清明。
【注释】
1讹:错误。这里指咬字不清。本句是说少女爱娇,讲话时咬字不清。李白诗有“道字不正娇唱歌”之句。
3鬟(huan还):指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