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陈与义(二首)(1/1)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本蜀人,后徙居河南叶县。是南宋有名的受江西诗派影响的诗人。官至参知政事。有《无住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1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2。长沟流月去无声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4。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5。
【注释】
1午桥:在洛阳之南。《唐书?裴度传》说,裴度“治第东都集贤里……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
2豪英:有气魄、有才干的人物。
3长沟:指大江大河。全句是指夜深水流,投在水中的月影也仿佛随着静静流去。梁何逊《胡兴安夜别》诗有“月映清淮流”之句,与本句意思相近。
4新晴:是久雨之后,夜月晶明。
5这两句是说古往今来多少兴亡之事,都不过作为三更时分的渔唱樵歌的材料罢了。
【简说】
本词用今昔对比之法,上片回忆二十四岁以前在洛阳欢聚的日子,下片感慨战乱以后自己转辗南方各地,艰辛备尝。《词源》说:“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至若陈简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亦即认为这两句词韵味深长而又无雕琢之痕。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
忆昔午桥桥上饮2,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3,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4,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1小阁:绍兴八年(1138)五月,词人以病辞职,寓居湖州青墩镇僧舍。小阁即僧舍中的建筑物。
2午桥:宋时洛阳城南著名桥梁。该地以盛产牡丹闻名。唐代名相裴度的绿野草堂就建于此。筑山穿池,向有风亭、水榭、燠阁、凉台之胜。加之清流激湍,风景幽美,为唐宋以来文人名士咏唱流连之处。
3长沟:午桥下的河。
4二十余年如一梦:陈与义从徽宗政和三年(1113)走上宦途,屡遭贬谪,靖康之变,开始了他的逃亡生活。绍兴八年(1138),以病辞职寓居湖州。二十多年道路坎坷。
【简说】
从词前小序可以看出,这是词人经历靖康之变后,闲居僧舍养病时的作品。
在夜阑人静的时分,晚雨停歇,月明如水,孤独寂寞令他不能入寐,词人于是登上小阁散散心中的愁闷。登阁远望,虽是朦胧一片,却似乎看到了故乡洛阳。二十余年前的快活生活如在眼前。词的上片,全是作者对洛阳悠闲生活的描写。那一段生活的确值得怀念。聚饮的地方是风景优美、花香醉人的午桥;聚饮者又多是意气风发的英雄豪杰,这如何不使人流连忘返呢?
月亮悄悄升起来了。月色皎洁。河水在桥下静悄悄地流淌,仿佛把映在水中的明月也流走了。这样描写,显出一种动态美。月光与流水交融,浑然一体,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明净,雅致。前人认为此句可与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媲美。“杏花”两句也是千古名句。我们仿佛看到,月光透过稀疏的杏花,光影交织,洒在倚树吹笛人的身上,使人仿佛听到花影下飞出了悠扬的笛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若断若续。恬静悠闲,真是一幅绝美的月夜吹笛图。古人也很赞赏这两句说是“爽语”(王世贞)或“自然而然”(张炎)。
词的下片,全是个人感情的抒怀,风格沉郁。经历了大战乱和个人仕途蹭蹬的作者今昔一比,不由不发出人生如梦,“此身虽在堪惊”的慨叹。这和李清照南渡后写的“人在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闲登”句,点明题意,归到正题。一个“闲”字,含蕴深厚,透出了词人无限沧桑之感。以淡语写哀,与上片以浓语写欢乐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则是深沉的感叹,夜深人静,渔人凄凉的歌唱令人无限感伤。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