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1/2)
道教早期教派之一。中国东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巨鹿人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教练弟子,以跪拜首过、符水咒语为人治病。
张角分遣弟子8人使于四方,以
“善道”教化天下,10余年间,徒众增至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
依军事组织形式,设置三十六
“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以统其众。东汉末年,水旱频仍,疾疫流行,朝廷腐败,豪强横行,农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张角顺应时势,以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号召教徒起来反抗汉朝统治。
中平元年(184年,甲子年)举事,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梁称地公将军,张宝称人公将军。
起义军在各地焚烧官府,攻占州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东汉朝廷立即派遣重兵围剿,经10个月激战,张角病死,张梁、张宝阵亡,起义归于失败。
其余众在各地继续活动,直至汉献帝建安初年(196),被曹操降服。
以后,太平道在民间流行中,融合于五斗米道。另:太平道因《太平经》而得名,约发生於东汉灵帝的熹平(公元172--178)时,由河北巨鹿人张角所发起。
最初,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徒弟,跪拜认错,符水咒说以治病,病者多愈,百姓信仰。
太平道最初的起因,也和于吉、宫崇的太平青领道有关。汉顺帝时,琅邪宫崇向朝延奉献其师于吉於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太平青领书》,共一百七十卷,内容以阴阳五行为主而多巫觋杂语,朝廷以其妖妄不经而收藏起来,後来张角得到此书,利用其中的宗教政治思想,创建起太平道。
张角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传播,十几年间道徒达到数十万人,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都起来响应,于是建置了三十六方,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将帅。
又打出口号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张角便利用太平道这一宗教组织发动起义,此即历史上有名的黄巾起义。
当时三十六方一起发动,以黄巾为标帜,张角称天公将军,张角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宝弟张梁称人公将军,烧毁官府,攻占州郡,京城震动。
黄巾起义遭镇压而失败,张角病死,其弟阵亡,太平道从此也就传授不明。
太平道信仰中黄太一之神,奉持《太平经》,建立有宗教与军事合一的组织方;和五斗米道一样具有较浓的巫教色彩;崇尚黄色,头戴黄巾,身穿黄服。
这些是太平道的宗教特徵。後世民间秘密宗教--明教,尊张角为教主,表明太平道仍有影响。
东汉顺帝年间,有一个名宫崇的人,到皇宫献"神书",书名《太平清领书》,有170卷,未被皇帝采纳。
后此书逐渐流传开来。即《太平经》。唐人记载,此书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布,每部17卷,共170卷。
《太平经》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它是《道德经》的思想继承,如对"道"为天下之母,道生"万物",求道之法的根本为静等,此外,《太平经》还发展了"一"和"气"的概念,认为"一"是物质和思想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气,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气"就是元气,"夫物始于元气",天地人本来自同一元气,分为三体、"太平"是太平道的社会理想,《太平经钞》上说:"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自大于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此若地居下执平,……天气悦下,地气悦上,二气相通,而为中和之气,相受共养万物,无复有害,故曰太平。
"《太平经》以三统神学思想贯串于人,视人为神、精、气"三气共一",为神根也,……神者受之于天,精之受之于地,气者受之于中和,相与共为一道,"认为"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气不绝则神不去,"因此《太平经》提出"守一"之法,"乃万神本根,根深神静,死之无门。
"太平道的创建者是河北矩鹿人张角,他曾读过《太平经》,张角有两个弟弟,一名张宝,一名张梁。
张角手下另有八名弟子,在组建太平教的过程中,这些人发挥了重大作用。
据史书记载,张角自称"大贤良师",他派八名弟子到各地宣传教义,准备太平教起义。
经过十余年的活动,信徒总数达到数十万之多,传播范围很广,声势十分浩大。
太平教的组织单位为"方"。大方有信徒一万余人,小方也有六七千,每方立部帅统领。
大小方共有36个。后太平道起事,史称"黄巾起义"。《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太平道起义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自称黄天,其部率有三十六方,皆着黄巾,同日反叛"。
(《后汉书·灵帝记》)后太平道遭到镇压,逐渐衰弱,转入民间传播,至今,河北许多地方仍有部分从事太平道乐的在家修行者,尤其在每年的正月和二月,在河北邢台邯郸衡水一带的许多农村里,还会举行三天的醮会祭神活动,场面大一点的近半会请在家的太平道修行者颂经祈祷!
如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