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五章、新闻发布(1/3)
许多记者尤其想弄清楚程贵阳作为一个市委书记最信任的秘书,关系密切,如何令人难以置信地变成了这个样子。
“请问,”一个女记者站了起来,在明亮的灯光下抛了抛秀发,她那身雪白和金黄相间款式新颖的服饰,映衬着她的光滑肌肤,脖子上的精巧项链和手指上的宝石戒指,闪着银色和蓝色的光芒。“据未经证实的消息透露,程贵阳带人进入别墅作案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抢-劫而是报复领导,程贵阳作为一个市委秘书,还是作家,他为什么要这样干?您能告诉我们原因吗?”
“这个,”新闻发言人刹那间感到这个女记者有来头,直觉提醒他要小心提防。“请原谅,由于案情复杂而重大,有些问题不能回答。”
“如果说不是抢-劫,那么警方搜出的二百多万怎样解释?”
“您个人认为程贵阳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现在的情况怎样?”
“对程贵阳这个人,过去我仅仅是知道,并不认识,只知道他的文章写得不错,市委主要领导也很重视他。”发言人说,“根据审讯情况来看,他的同案——既吴荣贵和向左志两人对专案组和讯问人员乃至人民政府有明显的不信任和敌视的心理活动,是基于其错误认识基础上的情绪情感状态。
“他们平时的表现就容易情绪冲动,行为暴躁,缺乏理智控制。没下岗时对领导或公开对抗,出言不逊,反诘顶撞;即使归案后面对审讯他们或对关键情节矢口否认,极力狡辩;或喊冤叫屈,发泄不满;或对审讯表示不感兴趣,懒懒散散,对讯问人员的问话反应冷淡,漫不经心,甚至不予理睬,使讯问陷入僵局。
“这一点,也许就是他们能够突发性地结成团伙犯罪的动机和根源。我们分析产生的原因:一是受反动思想支配;二是受反社会心理的支配。归案后,有罪不知罪,而产生的愚昧对抗;有时候由于侦查、看守人员某些措施或者言语失误,导致和激化犯罪嫌疑人的对抗心理;还有,就是因指控不实而对抗。”
“他们有幕后指使者吗?”有记者问。
“据说此案与一名**代表有关,是这样吗?”
“不。”发言人摇头,肯定地回答:“没有。”
他说:“这起事件的主要策划和参与者,已经查明就是程贵阳。侥幸心理,这个概念,是他自以为可以逃避法律惩罚的自信感,也是他对自己罪行暴露程度和案件结局的一种认知心理状态。所以案发后,他并没有逃走。程贵阳的侥幸心理从其作案时起一直延续到讯问中。”
“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这样干呢?”
“是啊!”有记者追问,“据说被害的罗书记一直对他不错,很信任,个人关系也很好,如何解释他对‘恩人’采取这样不近人情,甚至恩将仇报的疯狂举动呢?”
会场一片静寂。
发言人沉重地点点头。
片刻,他说:
“应该说,有很深的社会原因。这也正是警方感到有些困惑不解之处。程贵阳本来生活得很好,有一定身份,从怀疑这个人,到抓获这个人,讯问人员始终保持全面而具体地了解整个案情,摸清程贵阳和其他犯罪嫌疑人疯狂与侥幸的根据,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研究破除侥幸的方法和步骤。
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大概连自己也说不明白,他们只是有一种愤怒或仇恨无法发泄,自恃作案手段高明,侦查机关不可能掌握其犯罪证据。这一点又说明他们是愚蠢的,关键是专案组在审讯中技巧地使用了掌握的证据。
对这三个相信攻守同盟牢不可破的犯罪嫌疑人,讯问人员在设法破除其攻守同盟的同时,有时巧用离间计,使他们相信攻守同盟已被破除。对幻想获得外力干扰或者庇护的程贵阳,专案组及时切断他的社会联系,多次变换羁押地点,最终打破了其幻想。”
“请问,枪支找到了吗?”
“是的!”
“这是审讯双方经过激烈的心理战,最后讯问人员战胜程贵阳和吴荣贵、向左志三名犯罪嫌疑人,使其交代罪行的重要阶段。
“应该指出的是,这一阶段三名重大犯罪嫌疑人的防御体系虽然已经崩溃,但是畏罪心理和侥幸心理并未彻底消除,它仍然会使一部分犯罪嫌疑人不能做到彻底交罪。后面又出现了多次反复。
“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供述的心理动因是因为接受规劝也好;还是情感供述、文饰供述、理屈词穷的供述或信任供述也罢,他们现在都对22号别墅灭门惨案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这很重要。”
新闻发布会之后,传来消息:由于种种原因,公安局报请刘海洋当副局长的事泡汤了。这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那天,电话突然响了,很顽固,一直响,正在忙碌的支队长不得不停下手里的活接听。
“刘支队,有情绪啦?”
“嗯?”刘海洋莫名其妙,他听出是女记者柳雅致的声音:“什么事?”
“副局长啊!我刚刚听说。”
“噢……”刘海洋拉长声音笑道:“我当什么事呢!无所谓。我当警察那天也没想到能当上支队长,副局长就更不敢想。报不报,是局里的事,批不批是领导的事,我没感到什么。张铁山他们有思想,有头脑,又都是接受过高等刑警学院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素质比我高一大块。我领着他们干的这几年,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