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更新,说老子。(1/1)
发表人:江南萧萧
发表时间:2011-11-1016:36:51
ailneheadid=155028885
书接上帖p://u./r7n3ui
老子其人,神秘莫测,生死不知其详,首尾皆不能见。
孔子评价老子:……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
后人了解老子全靠一部《道德经》(一般是王弼编排整理的那个版本),这部作品究竟是不是老子所作,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但是在没有找到确凿证据证明该书另有作者之前,我们还是认为它是老子的著作。
我们先解释一下“道德”二字。
“道”是指本体,万物的究竟根源和终极归宿。即是老子所说“先天地生”的“混成之物”。它的特点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于万物之外,永不改变,循环往复地运行,永不停止。它没有名字,老子“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所以老子之后,这个本体就有了新的称呼:名“大”,字“道”。老子之前,这个本体一般被称为“天”,而且被赋予了人格意志,是老子把“天”革除了,换成了非人格化的“道”。
“德”通“得”,“得到”之意。跟儒家“德行”的“德”不是一回事。老子言“德”是指宇宙万物从“道”中获得的本性、禀赋,或者说,“道”赋予万物各自的天性,就是万物各自的“德”。老子通过“德”将“道”与人类社会及自然界联系起来,而又保持了“道”的独立性。
通览全书,用两个字概括老子的思想就是“无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地等死,而是“随缘而为”、“无心而为”,不刻意去做,与《金刚经》所言“无住”是一个道理:心如明镜,照彻内外,纤毫毕现,但又人过无影、事过无痕,内心不受半点污染,永远如赤子婴儿,保持“自然”(即本来的样子)。所谓,来如春风拂面,去如碧水无波。
老子是个“觉者”(小导对这个词是不是很敏感?笑。。。),看透一切世情,通晓宇宙真相。他也有一颗仁慈之心,怜悯众生。可是他更明白,天下治、乱不可避免,众生迷惑颠倒,非是他能拯救,所以只好骑牛出关去也。本来老子并无著作传世,是被尹喜强烈要求后(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实在没办法才著述“五千言”(不然尹喜不给他办签证),惠泽后世。
然后出关而去,“莫知其所终”(只有东哥知道哦)。
《道德经》八十一篇,总共五次出现“自然”这个词,都是“本来的样子”之意。比如“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不要指挥、改变万物,而保持万物本来的样子;“百姓皆谓我自然”,人民都认为自己本来就是这个样子;“道法自然”,“道”顺从其本来的样子,等等。
老子认为“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人类不要刻意作为,去改变世界,而应该顺其自然。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对老子的思想有个大概的印象了,所以我说东哥写老子写跑偏了,当然,遮天毕竟是是学术研究,一切服从于情节,无可厚非。我写老子也好,释迦牟尼也好,都是因为对遮天期望很高,希望东哥能写出更有深度、更的作品来。
言归正传。下面说说遮天里有关老子的描写与《道德经》的思想不相符合之处。
一、留下八景宫传承,还封印了青牛分身保护传承者。老子有三宝,第一宝是“慈”,以老子的为人,怎么会留下八景宫祸乱后人呢?人人知道那是一处宝地,不就引起纷争了吗?而且青牛王的分身放出来可是会杀人的。第二宝就是“俭”,就是节约之意。不论言行举止、吃穿用度,以节约为上。哪怕是说话,能一句说清的事,绝不说第二句(所谓“希言,自然”)。如果一间茅草屋就能挡风遮雨,老子绝不会去造个砖瓦屋。老子还说,圣人和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即圣人为人处世不走极端、不奢侈、不过度。
二、青牛分身看见凰血赤金时说“当年我们寻遍天下也没得到一粒”。可见老子曾满天下去找凰血赤金,看到这一句,我忍不住叹息了一声,把老子写俗了。《道德经》六十四章有言“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一个“不贵难得之货”的人怎么会去满天下找凰血赤金?材料再珍贵终究只是外物而已,铸成帝兵也是为了争斗,可是老子从来不争斗啊。
三、尹天德获得老子的功法后战斗力大增。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又说“柔弱胜刚强”,并且老子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是坚决反对争斗的,他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大慈之心,他认为万物同出一个源头,本该和谐安处才对,可是偏要自相残杀,真是太可怜了(这和释迦牟尼的想法是相同的)。所以说,老子的功法绝对不会有什么霸气,也不会有什么杀伤力,所谓“贵化不贵抗”是也。我觉得《灵山》里清风的神通就很得老子的道韵,清风的修行不伤天下有灵众生,所以天下有灵众生也伤不了他,他能化解一切攻击。
因此,以尹天德的为人不可能真正成为老子的传承人。
至此暂停,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