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台湾序幕(2/2)
,军队就不派了,沿海宣抚司兵力不足,就在当地自行招募。至于钱粮,朝廷是没有了,这次缴获的钱粮军械,也不用运回京城了,算是朝廷的援助,全部划拨宣抚司处理。对于战俘的处理,朝廷的底线是不虐杀,同意刘朗让战俘作为筑城的劳工。诸位相公之所以能如此爽快地答应刘朗要求,与刘朗年节之时,送出的大量礼品分不开的。最后,赵构君臣又商议了,对收复流求将士的封赏问题。
第二天,朝廷明旨颁布天下:流求更名为台湾,正式设置台湾路,台湾路划归沿海宣抚司管辖,由宣抚司统筹筑城建立州县,移民充实。各路州县,配合沿海宣抚司,妥善处理移民工作。
同时,另一道圣旨,由急递发往泉州宣抚司。
当初,刘朗向京城发出报捷奏章后,不久,水泽乡和秦峰就带着一班文员工匠赶到了流求北部石堡。随后,吴能和石雪松也分别押运所有战俘,赶了过来。
刘朗召集吴能、水泽乡、秦峰等人,商议了流求的规划,决定不管朝廷同不同意,流求都将改名了台湾,这里自然有刘朗前一世的情结。按照他的设想,台湾设置三个州府,分别为台北府、台中州、高雄州。台北府作为台湾治所,辖台北县、桃园县、新竹县、宜兰县、金门县、苗栗县;台中州辖台中县、花莲县、南投县、彰化县、云林县、澎湖县;高雄州辖嘉义县、台南县、高雄县、台东县、屏东县。
行政区划商定好之后,刘朗令完吴能分掌台湾军事,继续剿匪和管理战俘;水泽乡分管民政,规划移民安置,官府构建,首先的任务,就是把刘朗释放的奴仆,分配田地,建立村庄;秦峰的任务就是搞基建,第一个任务自然是筑台北城,为了未来基建的需要,征得刘朗批准后,制造局即将在台湾择地开设分局,先期建造水泥厂和炼钢厂。安排妥诸事,刘朗就返回泉州了。
圣旨下到泉州时,刘朗正好已经回来。圣旨中几乎批准了刘朗的所有建言,再就是对收复台湾将士的封赏,加封刘朗为镇海侯,刘朗妻徐慧为二品诰命,晓谕刘朗从缴获中拿出三成作为参战将士的封赏抚恤。
圣旨委任刘朗全权管理台湾路筑城移民工作,沿海宣抚司自行招募兵勇,允许扩军至四万。其实,这也是刘朗的期望,只不过他大公无私的姿态要做足,至于朝廷对军队数量的限制,也没放在心上。
刘朗接到圣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行文各路州县,要求配合移民工作,并发布告示,凡是帮助台湾运送流民的海商,进出台湾的货物将酌情减税。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