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 瑰丽敦煌(1/2)
第二百七十四章瑰丽敦煌
敦煌,是华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符号,甚至是世界文化历史交融的一个符号,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终点站就建立在这里,几千年来中西方文化,成百上千的民族和风俗在这里融会贯通,交融后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对于没有信息通讯交流的古代来说,这种文化交流,堪称是奇迹。
季羡林先生说过,对于世界文明铸就影院最大的文明,只有四个,华夏,印度,希腊和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同时交融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地区。
所以敦煌可以算作是人类历史文明中最璀璨的遗址。
位于敦煌河西走廊的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更是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文化瑰宝,对于佛教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除了莫高窟,还有所有龙国人都读过的教材课文,八景其二月牙泉,也在这里。
其三还有沙泉,也称药泉,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
其四鸣沙山,天然形成的山峦,每当有风从山间吹过,吹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
时而温婉如同少女葇荑,时候如同天降怒雷,让人能最直接的感受到属于大自然的震撼和神奇。
鸣沙山因为特殊的自然想象,留下了不少传说,其中就有汉代时,大汉与匈奴决战于此,战况凄惨,上天不忍看到人间地狱般景象,掀起一阵狂风卷起敦煌的风土,淹没了大汉和匈奴的士兵,砂石与血肉堆砌成了鸣沙山。
大汉和匈奴见上天降罪,于是偃旗息鼓停止战争,而鸣沙山发出的悲鸣,是因战争而死去的战士们金戈铁马的嘶鸣和叹息,来慰藉战争的残酷。
剩下的还有,其五两关遗址,‘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西界阳关,还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关遗址。
危峰东峙的三危山为八景之首,因三座屹立在荒漠的山峰有摇摇欲坠之势得名,相传是当初从不周山坍塌后,西王母的道场。
有诗云“座镇敦煌第一山,谁移泰岳到阳关。”
其六党水北流,敦煌的母亲河—党河,是戈壁滩的生命之源,千百年养育了无数生灵和文明,也是整个敦煌唯一的水源,在这种荒漠隔壁的地理环境,有这么一条母亲河,堪称是大自然的恩赐了。
其七是著名的敦煌古城,是古代文化汇聚的重要驿站,从汉代开始,一直到清代废弃,这座孤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沙,现在终是断壁残垣,但是这座城里发生的故事,是值得人类敬畏的。
敦煌古城里还有著名的白马塔,是东晋龟兹高僧鸠罗摩什为自己的爱马修建的,塔高九层,寓意白马九岁而亡,相传白马是为了鸠罗摩什而生,为了帮他传播佛法,驮着他走遍华夏大地,最终成就了鸠罗摩什的华夏佛教八宗之祖。
同时鸠罗摩什也是华夏的翻译鼻祖。
“雉堞迷离映夕阳,城西原是古敦煌。
榛苓已作今时慕,禾黍谁怀故国伤。”
最后是绣壤春耕,荒漠隔壁中一抹绿点缀了黄沙的寂寥,带来了生机和奇迹,可能是因为物极必反,戈壁滩的干渴艰苦早就了敦煌土地的肥沃,这里的土地适合各种植物生长,不管是西来的,还是东去的,而且环境早就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最佳的瓜果之乡。
敦煌的美丽是带着大自然和人文交织而成的震撼,伸出绿洲,眺望荒漠,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你距离奇迹,有多么近,在这里仿佛得到对生活无穷的向往和力量,这种美丽,不是阳春白雪的堆砌,而且来自灵魂的堆砌。
在敦煌,连风都是艺术。
不过风的艺术因为太过美丽,让人类需要学会闭嘴和闭眼。
因为如果不这样,你会被吃一嘴沙子。
王耀到敦煌这边两天,仿佛穿越到了某个绿绿城市,所有人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连眼睛都露不出来要是在杭城很容易被当成抢劫的。
风景是真辽阔,沙子是真细腻,但是也干燥,也折磨人。
王耀跟张导一边一个,在遮阳伞下看着监视器中的画面,这段戏是张曼玉和樑朝伟的对手戏,也是关于大爱和小爱,以及关于如何证明的一场重头戏。
画面中下午的落日将黄沙都染成了亮褐色,风吹动沙土和两人衣袍带起了尘土,真的美轮美奂,不得不说,张导对于选景和构图,真的是神乎其技的美丽。
“咔!”张导盯了一会儿,感觉差不多了,喊了赞叹。
在摆造型的两位演员听到后第一时间蹲下吐口水。
助理们一拥而上给递水漱口。
王耀拿着氧气走到张曼玉身边笑道“曼玉姐真能忍,我都看到你口红都沾了沙子了。”
“呸呸呸,你净幸灾乐祸了?”吐掉水的张曼玉不满的白了眼王耀。
王耀把氧气递过去,张曼玉肺不太好,这种干燥的环境对于她是一种折磨“不过画面还是很美的,不过我猜,还要拍几天。”
“这镜头都拍三天,你们两个大导演还不满意吗?我觉得现在我都适应用沙子下饭了。”樑朝伟走过来笑道。
“我是很满意,尤其是昨天夕阳那一条,看的我鸡皮疙瘩的都起来了,但是张导总是觉得差点什么。”王耀笑道,把他身后背着的那把剑拿过来“满意吗?”
“漂亮。”樑朝伟笑得十分痞气。
这把造价高达三百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