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柳元章(2/6)
。柳元章原来是颖川郡太守,因为对隋炀帝不理政务,劳民伤财,恣意游乐的荒唐行为看不下去,连呈七章奏折,从国家内外形势和生民社稷等多个方面对隋朝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可谓句句真言,一针见血。又提出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革方案,希望皇帝能够及时醒悟,挽狂澜于既倒,又可谓忧国忧民,用心良苦。这七章奏折呈上去以后,震惊朝野,当朝官员皆知柳元章之名。当然,这些官员大部分都是没什么作为的昏官庸官,也只当是看个热闹而已,更有那无聊之人,背地里还给柳元章起了一个绰号:“柳七章”,戏谑讽刺他不知好歹,妄议朝政。还有人笑他是企图效仿曹子建,人家是七步成诗,留名千古,他是七章奏折成仁,籍籍无名。对于背后这些流言蜚语,柳元章也有所耳闻,但全都不放在心上,一心只想着为国家效力。
这七章奏折最后没有呈到隋炀帝眼前,而是被皇帝身边的几个奸臣私自扣下了。因为这些奏折针砭时弊,句句切中当前朝政的问题,奸臣们怕被皇帝看到了影响不好,更怕牵连到自己,于是扣下奏折,还伪造了一个贪污之名扣在柳元章身上,将柳元章贬为亳州城父县令,永不得回东都。柳元章自知被奸臣陷害,那时朝中之人又都苟且以求自保,没有人站出来替他说一句公道话。他只能心怀愤懑,离开颍川郡,南下到城父县上任。后人闻知此事,评道:
“奸臣乱朝政,
忠臣护国纲。
奈何君主聩,
忠奸两不分。”
柳元章被贬之后,颖川郡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不去送别。那些人以前就像夜里油灯旁边的蛾子一样贴着他,争先恐后地对他谄媚逢迎,都想沐浴他的光辉。柳元章本来就是个正直的的人,十分讨厌这些小人,从来没给过他们好脸色看,还时常警示他们要为官清正,心怀百姓,不要搞溜须拍马那一套,他们还是腆着脸,唯唯诺诺的,尽是一副小人嘴脸。后来得知柳元章被贬,全都立马销声匿迹了,就连柳元章离任之前叫几个官员去交接职务,也不见人来。谴人去叫了半天,对方只派了手底下当差的人过来,懒懒散散的,脸色也十分难看。这些人本来就是那蛾子的劣性:当别人在高位的时候,就争着往那高位的光辉附近贴;一旦没了权,就像是嫌弃油灯灭了没有光一样,立马飞走,另外去寻其他光亮去了。柳元章也知道这些人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因此也并不放在心上。
离任之日,只有一个叫顾远之的人来送柳元章。这个顾远之,是颖川郡里一个做药材生意的富商。他年轻时曾是个玩世不恭的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父母相继过世,家产也都变卖了,穷得身无分文,只得寄人篱下,受人冷眼。平时就在街面上摆一张桌子,靠替人写信、写诉状书及各类文书过生活。一日,柳元章无意中在街上看见他替人写文书,就走过去看。见他虽然衣着寒酸,但相貌气质却与一般子弟不同,就问他,方才知道他的身世。顾远之以前虽然是个纨绔公子,但也读过几本书,肚子里有些墨水,不但字写得飘逸,说起话来也有些文采,柳元章见他谈吐得体,说话也诚恳,就劝他道:
“你既然懂些诗书,为何不去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反在这里寄人篱下,碌碌无为?”
顾远之道:“只怪小人年少时不知进取,只知道贪图享乐,误了光阴,落得今天的下场,现在要小人去参加科举,定是最差的那一等。”
柳元章道:“你这样想就不对了,过往虽然有错,但你现在也不过三十出头,还年轻,若是现在醒悟,静下心来潜心读书,用功几年,或许还能考上。但若是你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自轻自贱,那么一辈子只能靠给人写文书生活,永远不会有出头之日,还会受人笑话。”
顾远之道:“大人说的是,小人也时常思之,只是不知如何入门。再加上现在寄人篱下,每日受人白眼,就是想要读书,参加科举,也没有资本。”
柳元章随即从身上掏出一些钱来给他,道:“这些钱你拿去置办些笔墨文具,再买一身干净衣裳穿。至于书,我那里有不少,足够你看,你若是要看,就来找我借。”
顾远之听了,心里十分感动,道:“大人与小人素不相识,就肯倾力相助,小人感激不尽,定当刻苦读书,将来若有成就,必当报答大人!”说完就要跪下给柳元章磕头,柳元章拦住他,道:“无须多礼,你既然决定读书,就只管刻苦,我俸禄虽然不多,但间常资助你一些也是不成问题的。”
列为看官可能会奇怪:说话的,柳元章与顾远之素不相识,不知他底细,也不知他到底是否真的会刻苦读书,怎么就愿意帮助他了呢?原来柳元章年轻时家贫读不起书,后来也是好心人资助他,才考取功名的。他时常念念在心,日后也要帮助别人,就当是报恩。所以他知道顾远之的经历之后,就愿意出手相助。再加上他为官多年,阅人无数,是真是假,是奸是猾,从神态和谈吐一看便知,他也是见顾远之不是奸猾伪善之辈才愿意帮忙的。
顾远之心里对柳元章十分感激,于是回去发愤读书,他本来就聪颖,再加上十分刻苦,不到三年就学有所成,所写的文章就连柳元章也称赞,料他参加科举,必有所获。只是十分可惜,第一次参加科举就落榜了。他并未气馁,潜心研读,又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