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犯上(1/2)
可以说,如果一切都必须要按照公孙之前预想好的那样来展开,很显然是不现实的。通常意义上来讲,公孙是不可能在身为上级兼老爸的少典这里占到什么便宜的。不过,此时大脑正处在超高速运转状态的公孙,又怎么会按照常理出牌呢?此刻在公孙的脑海里,基本上已经开启了以解决问题为最优先的思考模式。既然,依靠亲情无法完美解决眼前的状况。那么,公孙或许只有采取“公事公办”的出事态度的资本与机会的。显然,如果暂时不去考虑少典与公孙之间的父子关系的话。仅仅凭借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公孙显然也是斗不过“经验丰富”的少典的。不过,在单纯的上级与下属的关系之间。或者说,仅仅是考虑族长与同龄族中勇士的战将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战将向族长请命出兵被驳回的时候,这个战将仍旧还有两条路可以选择。首先一条,便是战将服从天职,遵守命令,并就此作罢。另一个当然就是,战将倚仗自己的武力,采取武力逼迫的状态,直接让族长就范。毋庸置疑,依照公孙的性格,自然不会选择第一条路。不然的话,公孙也就不用在此浪费这么多脑细胞,直接就不来找少典就是了。那么,公孙也就只剩下选择第二条路这一个方案了。只不过,就算公孙能勉强自己,暂时忘记自己身为少典的长子这件事情。臣属以武力逼迫上级,这种事情恐怕也不是那么光彩的。幸运的是,公孙在想到这个问题之前,便已经想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在彼时,能顺利地像羲爷爷将族长之位传给少典这样,直接将族长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的情况,自然是每一个老族长都愿意见到的。只不过,并不是每一个新任族长,在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接过执掌一族命运的权柄之后,都能坐稳自己的位置。很遗憾,彼时并没有如今这么健全的法制。放眼整个人族,基本上采取的都是首领决断一切的人治。而人治最大的特点便是,“不怎么讲理”。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人治第一个不讲理的地方就是,小到一个部族,大到一个大洲,基本上全都靠身为首领的人的阅历与是非观来评判善恶对错。如果首领的处断十分公平还好,如果首领处事并不公道,那么便那只能遵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人治的另一个“不讲理”的地方,恰恰就是针对做决断的领袖的。喜欢挑刺的人,肯定会好奇,一旦做决断的领袖,背离了多数人的意志,这又该如何呢?这个问题很尖锐,但这确实是人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彼时,不管领袖出于什么原因,一旦做出了背离多数人利益的决定。损失利益的多数人,自然被会不开心。这种因为吃了亏而造成的恼怒情绪,显然不是单纯依靠讲道理就能化解的。就算,在之前需要决策的事情之中,是少数人掌握了真理。显然也阻拦不住,多数人的愤怒。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首领如果是一个实力足够的人。可以用自身的实力来威服多数不满的人,或许还能在之后慢慢用德行与道理慢慢化解矛盾。而一旦这个首领实力不足的时候,很显然,这个首领便会被多数人推翻,重新拥立新的首领。当然,这便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算首领一直都依照多数人的意见做决定,那么如果受损失的少数人中,有一个个体实力极其强大的人,又当如何呢?其实,这更好解决,如果这个实力强大的人因为吃亏而不满,根本就没有人会阻拦他向现有的领袖发起挑战。换句话来说便是让这个人与做决断的领袖来一场个人之间的较量。就如同兽群更换首领一样,谁打赢了,谁便拥有统治受群的权利。只不过,人族终归与一般的野兽有区别。人族不一定就会无条件的服从某一个领袖,更加不一定需要通过战斗才能决定权利的更迭。有些心明眼亮的领袖,在自己老去的时候,便已经能看得出自己的部族之中,哪一个年轻人能接替自己的位置。这些年老的领袖,会主动在晚年之前,让出权柄,以换取自己能得到善终。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历史之中,被称为“禅让制”。很显然,公孙想到的办法,便是借助上述的规则。只不过,人族发展到彼时,至少也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而在这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算短的时间里,压根就没有任何一次挑战是在父子之间进行的。更何况,即便是自己的儿子十分出众,父亲将权柄交给儿子,也应该是父传子受,根本算不上禅让。就更加少有,儿子从父亲手中直接抢夺权柄的情况了。是以,公孙在心中决定要向少典发起挑战的一瞬间,便也同时决定,要暂时放下自己身为人子的身份。只不过,就算公孙能放得下身份。身为父亲的少典,又如何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向自己发起争夺权柄的挑战呢?想到了这一节的公孙,直接就越过了挑战与接受挑战的步骤。依照此刻对于公孙来说越来越紧迫的时间,左右公孙已经将调兵遣将的事情做成了先斩后奏的结果。那么,公孙自然也不介意再来一次先斩后奏的挑战。只见公孙将背后背着的轩辕剑一把就连同剑鞘一起揪了下来。随后公孙将轩辕剑向着女累一抛,叫了一声:“女累接着!”就在女累与少典的目光都被凌空飞起的轩辕剑吸引过去的时候,公孙大叫一声:“父亲,得罪了!”便向着少典冲了过去。很显然,公孙的理智虽然告诉公孙应该暂时忘记少典是自己的父亲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