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引经据典三答问(1/2)
崇祯并不好武,练武是被逼无奈,但既然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当然不信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会比自己厉害。不过他也不是个跟小孩子一般见识的,就问陈洪谧:“这是哪家的孩子?姓花?花上苑?不对,花上苑是四川人啊。”他说的花上苑是崇祯四年进士,崇祯认识的花姓的不多,或者说这个姓的人本来就不常见。
陈洪谧摇摇头:“臣给陛下上的奏折上说的那个异人,便是他。”
崇祯四人听了失声惊呼:“他?”
崇祯脸色渐渐沉下去,心中以为花雪是个扮嫩的。一个成年人扮得这么嫩是想干什么?向他显示返老还童之术?他年纪还轻,又是多年习武,身体极好,没到秦皇汉武晚年怕死的时候,明朝又有皇帝服丹汞中毒的前科,所以崇祯对此很是反感。
陈洪谧见崇祯脸色铁青,不明所以,就算不相信也不应该发怒啊?
吴伟业乖觉,明白崇祯想什么,又听说过有人是确实长不大,不一定是扮嫩,赶紧问:“先生高寿?”他当然也不会相信有那样见识的人会是一个孩子。
花雪对崇祯只是从资料上有些了解,还不知道秦皇汉武求长生误国的说法,当然不明白崇祯怎么会变了脸色,当然,他也不在乎。见吴伟业这样发问,有一种自带恶作剧的感觉,笑得很开心:“吴大人别叫先生啊,学生今年十四岁,可不敢称高寿。”
崇祯听这确实是个孩子,脸色好转,心下明白自己敏感了,这孩子可能是听到长辈这样分析,又因为某种原因说给了陈洪谧听,这样一来陈洪谧说的异人可不就是他嘛!
崇祯脸色恢复,陈洪谧虽不明白,但还是松了口气,吴伟业心思比崇祯快多了,崇祯想到的,他当然想到了,于是问道:“十四岁确实不太好叫先生,那就直接叫你丰年吧。丰年,你那对于灾情的预测,是听谁说的?可否为我等引荐?”
花雪这才明白,这些人看他年纪小不相信是他做出的预测,其实当然不是他作出预测,根本就是他查的资料,但别人不知道啊,所以他说是自己预测的别人也找不出反证。当下道:“有才不在年高!吴大人‘以岁取人,失之丰年’。”这典故出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陈洪谧知道花雪有才,对此并不讶异,但崇祯几人确实惊讶这孩子好机灵。吴伟业被这么说也不恼,这几乎是把他和孔夫子相提并论,虽是批评,但流传后世也有光彩:“你说自己有才?你都有什么才华?”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众人看他还没有小马驹高,还要上马定乾坤,连崇祯都被逗乐了。
吴伟业接着道:“丰年这是自比姜维了?”
花雪光顾着自夸,倒是没注意出处,一想这是《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夸姜维的话,瞬间就感觉不好了,对花雪来说,也不是每一个姓姜的都是自己人,像姜维这种明显名不副实啊,必须撇清关系!赶紧分辨:“可没有!诸葛亮没有识人之明,姜维上马定乾坤的评语倒不是不能接受,但哪里能看出他有提笔安天下的才能了?”
众人心说这小子好狂,姜维都瞧不上,不过听他这么说也没错。诸葛亮的识人之能在马谡身上完美体现,一个高级参谋人才,被他当做主将用,确实是识人不明。至于姜维,文学上稍微有点造诣,但距离安天下的评语差太远了,内政上更是鲜有作为,确实与这评价不符。
吴伟业接着问:“丰年瞧不上姜维的文采?”
花雪回忆了一下,确实没记得姜维有什么传世名篇,想来就算有文章传世,都不能让自己有印象,想必也只是平平。便道:“学生没有读过姜维的诗文,不过诸葛亮与三曹的诗文却都读过,这样一想,他的诗文连给我留下印象都不能,何谈安天下?”
吴伟业科普:“姜维的代表作叫《蒲元别传》。”
陈子龙资历浅,所以吴伟业说话的时候并不插言,但这个话题他却有兴趣,接道:“这是《太平御览》里记载的,丰年你能识天文,并做出灾情预测,想必对这种‘类书’很有兴趣?”
花雪本以为他说的是“这种类书”,但显然说话时断句不对,赶紧召唤系统,搜索“类书”是什么。
类书: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相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
心中暗道,这不就是百科全书之类的吗?于是不屑的回答:“没有。这种书看起来就不像是给人平时读的,编出来只是为了给人需要的时候查阅用的。”
陈子龙问道:“如果不看类书,你是从什么地方学会天文的?又是怎么判断出将来的天气?”
花雪还不知道陈子龙是谁,刚才对吴伟业态度好是因为《圆圆曲》,陌生人可没有这个待遇。于是一副看白痴的样子看陈子龙:“当然是自己总结啊!我给陈大人说的那些,你见过哪本书里有记载?”
陈子龙一滞,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不看书靠自己总结能得出结论,这个不靠谱吧?他哪里知道花雪真的是在胡吹大气,尽管花雪的结论是从资料里查的,当然靠谱。
陈子龙不太相信,便问:“你是怎么总结的?”
这个问题花雪早就想好了,心中早有答案:“亏你也是读圣贤书的,看样子还是个进士吧,怎么连格物致知的道理都不懂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