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2章 华夏帝国也危机(1/2)
庄林的提议遭到了吴可敬的批评和强烈抨击,然后庄林和吕方两个rén dà力辩驳,而武南也不知道考虑什么,当庄林寻找体制内的同盟的时候,武南犹犹豫豫的,而宋清则坚决站在他这一边,因为宋清其实也是庄林提拔起来的,虽然他在金林手下办事情,武南对他的推荐和提拔也有功劳,但先前的同盟里面,武南显然比较孤立,而且刚刚调回来接替宋清的也是宋清提拔起来的金启顺。
所以早就在水师舰队里面担任后勤总管的庄林显然走的要比武南稳当,并且号召力比较强大,武南长期在外,在内需要寻求盟友,就只能寻求吴可敬了,这是下来庄林和宋清仔细想过今天的会议以后得出的结论。
在会议上,吴可敬继续汇报,而武南可耻的支持了吴可敬,按照他的话来说,我们只能暂时退让了,英国人的数量优势太厉害了,必须得退让,亚速群岛本来是限制英国人和沟通南北大西洋的新秦国的海外领地和同华夏帝国的海上贸易通道的,可这个通道由于华夏帝国现在内部混乱不堪,没有一个严格的战略目标,对新秦国的支持已经出现了断层,又因为他们同新秦国的联系几乎切断了,使得他努力维持这条线路已经没有多大价值了。
这说的有些道理,却暴露出他的恐慌和疲惫,是啊,谁能在敌人近一千艘战舰的围攻下,坚持这么长时间,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面前不崩溃?
重要的是他无法得到新秦国有效的支持,费力开通的运河通道却因为华夏帝国的混乱而导致变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运河的战略改变是庄林发起的,耗费了很多的精力和资源,却最终使得这种战略倾斜导致英国人提前缓过劲来,并且还制造了一个敌人,西班牙人。
他甚至拿这件事情来公里庄林,使得他们这一批新秦国的功勋元老,新秦国的下一代领导者变得陌生和隔阂。
而张思远还不能被他们这群人看到,本来划分给武南,又因为张思远先前是服务于庄林的水师后勤部门的,属于陆战队系列,这可以说沾上了陆军,水师后勤部门,然后又到吕方手下镀金,累功升迁,根本不是他的人。
主要是张思远的层次太低,还有就是功绩并不能影响大局,武南被英国人包围的心烦气躁,失去了先前的冷静,因此对于张思远是不闻不问,现在张思远可是他手下的一支分舰队,他也只是让副官和手下参谋通过以后,他签字就行了,他们没有去发掘和关注下面,他关注的是上层新秦国的动静,想要重返上层。
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离开中枢太久了。
不说是新秦国,现在的华夏帝国也不是很风光,因为张强的那些儿子们虽然也有些本事,可就是没有张强带队伍的本事,理想是好的,想法也有,但就是想法太多了,而且华夏帝国太庞大了,远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海外领地,陆上领地更是靠着北冰洋的西伯利亚,同大清国接壤,同时又同战斗民族俄罗斯接壤,又同中东的反复小人奥斯曼帝国接壤,还同波斯帝国接壤,大的很。
在张强在的时候是不断吞并和和消化的过程,老大在的时候是消化后期的过程,当老二当了王储并且成为首相以后,却开始内斗了,老二同老大的心腹们内斗,老三旁观,老四远走,后面那些儿子们一个成气的都没有,作为帝王之家,却学歪了,成了明朝的木匠皇帝,搞什么艺术去了,不是明末史学研究,就是大清败亡研究,就是华夏帝国崛起同西方殖民者从远东退出的研究,要不就是玩复古,玩唐诗,玩各种其他的东西,以前老三样搞过,后来摆正了心态。
到了老三出任帝国皇帝的时候,老二退休不理朝政,老大已经过世了,老四也刚刚从二十年逃亡中拯救出来,在何好乐的保护下当一个傀儡王储,过了半年才正式成为新秦国国王。
如今老三的大儿子王储,老二的大儿子首相,这搞的下面的人很是反感,于是希望王储把首相交换给大臣们,大臣们早就是第三代人了,对于皇室不是太买账了,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想法。
于是内阁和皇室的权利之争又返回了明朝的时期,不过没有明朝时期那么惨烈而已。
并且英国人也不老实,和西班牙人在印度那边搞事情,同华夏帝国搞摩擦,张强当初定下的战略流下印度不占领和同化就是因为他知道光国内这些地盘就够他们祖孙三代搞的了,要消化,要带领华夏帝国崛起,因为华夏帝国离开科学和发展最前沿很久了,提升自己的内功,但现在看起来对英国人和西班牙人还是太容忍了。
当初搞个西班牙人过来分印度就是为了暂时牵制英国人在印度乱搞,让他们两家打过大海战的西方国家自己玩,他们打生打死是他们的事情,这边正好可以利用几十年时间稳定和消化那些过多的总督区。
现在总督区除了西伯利亚和澳洲那边,基本上沿海的领地和东南亚都消化差不多了,中亚还有些不好消化,因为俄罗斯同奥斯曼帝国每天打战,不休不止的,很乱,使得这边的中亚总督区还是总督区,虽然已经名义上取消了总督区了,可实际上总督区还是总督区,并没有把它们的经济同华夏帝国合起来,要说消化的好,也就后世的西域和哈萨克斯塔,蒙古这几个地方消化的差不多了,汉人的天下。
经济提升也很快,在内陆的经济高速发展缓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